:前瞻“十二五”规划四个大方向
:前瞻“十二五”规划四个大方向 更新时间:2010-10-16 7:28:34 此信息共有4页[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导读: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今起召开 谋局中国十二五 五中全会前瞻:以全方位改革思路冲破体制藩篱 瞭望新闻周刊: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华媒关注五中全会:中国酝酿第三次华丽转身 十二五规划刺激 沪指大涨91点逼近3000 周涨幅8.49%全球最高 交银国际:十二五预期已实现 A股或回调 十二五规划将出 受益股一览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今起召开 谋局中国十二五 中新网10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今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此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五中全会前瞻:以全方位改革思路冲破体制藩篱 以全方位改革的思路冲破体制藩篱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今天起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但外界普遍期待,除经济领域外,会议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展现出新的改革思路,以全方位改革的视野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上月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并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意味着中国的执政者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决心、远见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掣肘中国良性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冲破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五中全会之前,中国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也让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全方位体制改革持以厚望。 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8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强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的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政治领域的变革密不可分。1978年,正是因为政治领域的变革,才冲击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也是因为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才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得以确立。同样,中国未来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促动。 毋庸讳言,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的活跃期和多发期。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扩大、城乡二元鸿沟、教育不公平、房地产市场失衡、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一系列难题横亘在眼前。 按照官方惯有的说法,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这种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兵突进,而应该是涵盖各领域、兼顾各阶层的全方位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8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们都担负着为全方位改革探路的使命。通过这些试验区逐步出台的改革方案不难看出,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置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正在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共识。
瞭望新闻周刊: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指标确立,应当好字当头促发展,重速度更要重质量。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以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十二五编制的关键一年。为此,记者近期调研采访了国内多位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主管官员和权威学者,倾听他们对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期望和建议,对十二五规划进行前瞻性的探讨。 理性确定经济增速 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他说,经济增长速度是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指标,但确定十二五经济增速,需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趋势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连续性保证了合理增速。李新运分析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速为9.8%。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十一五前4年我国GDP平均增长10.7%。虽然2008年和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2010年GDP增速会有明显回升。他的分析结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速确定为9%左右较为合适。 能源环境的可承受力决定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应适度控制经济增速。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分析说,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每年30亿吨原煤的开采量,已达到开采极限。按照8%的适度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如果保持10%以上经济增速,资源和环境的代价都太大,建议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控制在8%左右。 不过,保持就业稳定对经济增速也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做基础,而就业问题事关民生之本和社会稳定。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只有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全年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供如此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受访专家都表示,十二五规划应当理性对待增长速度。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当前阻碍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GDP情结,国家规划目标几乎成为各省市增长目标的底线。他举例,十一五规划各地区制定的GDP增长率平均值为10.1%,大大超出全国GDP增长率7.5%,而且层层加码,地市级平均值达到13.1%,县级平均值达到14.2%。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仍是GDP挂帅的思路。 因此,胡鞍钢强调,十二五规划制定经济增速目标,应吸取前几个五年规划的经验和教训,防止掉入低质量高增长模式,即片面追求GDP规模扩张、数量驱动,盲目攀比高指标、高速度,而忽视提高增长质量和降低发展成本,导致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投资消费比例失衡,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宏观经济大起大落。 在转变产业结构方面,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与此同时,应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十二五期间把居民消费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鲁仁等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结构调整指标执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回顾道,十一五规划中的主要经济结构指标有4个,分别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化率,都是预期性指标。 他具体分析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预期目标为43.3%,但到2009年只达到42.6%,和2005年相比增加了2.3%,慢于每年增长0.6%的预期;2008年的服务业就业比重虽然比2005年提高2%,但在余下的两年里再提高2%仍有一定难度;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0.32%,达到1.62%,比预期目标仍然低0.38%,如果按照过去4年的速度增加这一方面的支出,到2010年很难完成预期目标,这说明和GDP总量的扩张相比,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仍然相对偏少和缓慢。此外,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也难以实现,2008年这一比重仅达到3.48%。 胡鞍钢认为,从定量评估的角度看,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很难如期完成,这表明中国已经持续两个五年规划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向传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回归。 从2000年到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1%,整个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工业带动的。受访专家分析指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998年的50.8%提高至2008年的70.8%,甚至高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从各地情况看,除了北京等少数地区之外,几乎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甚至是工业强镇的主导战略,这是典型的GDP挂帅、投资挂帅的传统增长模式。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我国GDP重新核算总量增加了5000亿元,多数来自服务业,也许到明年这个时候才能知道服务业指标最终能否实现。但即使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我国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规模也是明显落后。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5%;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规模的16%左右,为全球第二。但服务业占比和发展水平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结构调整指标,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必须加强各级政府执行的力度和考核约束,否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就有因之失败的可能。 强化减排指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规划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据测算,2006年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两项减排目标分别提前超额完成和完成在望。 何建坤说,虽然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预期目标相比,目前实现的节能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要求今年必须下降5%,难度很大。但预计到今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还是能够基本实现。 杨伟民认为,单位GDP能耗取决于分子和分母的相对关系,虽然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速度太快,按这个速度下去,国内自有资源和国外进口资源都是不够用的。 因此,在他看来,仅靠降低单位GDP能耗是不够的,还应从能源消耗总量来进行控制。同时,可考虑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两个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促进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来自专家的建议包括: 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结构。我国应逐步建立低碳化的能源结构,建议新增包括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等绿色指标,积极出台财政激励和扶持引导政策,鼓励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使用,改变当前大量使用煤炭的传统能源结构,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其二,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政策,让市场手段发挥更大作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加大力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节能灯等。 其三,实行鼓励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的政策。允许企业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费用,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并计入成本,专款专用。在银行业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绿色信贷战略,严格限制向高污染、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项目和纳入违规排污黑名单企业贷款,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企业及项目加大信贷支持。 其四,适当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种类。我国仅对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种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是不够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适当增加氨氮、氮氧化物类以及重金属等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指标,以增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倾力补足社会建设短板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被置于十一五规划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与高速增长的经济目标相比,社会建设仍显薄弱。和超额完成的经济增长类指标相比,反映经济结构类的指标进展较慢,要达到预期目标有一定困难,同时社会建设的力度和效果尚显不足。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却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以说,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滞后了15年。以社会阶层结构为例,工业化中期阶段,中产阶层应该达到40%以上。而2008年中国只有23%,离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还有很大距离。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中等收入国家在基本保障方面的平均财政支出大约占GDP总量的10.3%,我国这一数值只有5.4%。教育、卫生、住房、社会救助、社会养老5个方面的财政支出比重,均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受体制因素制约,财权、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上移、事权下沉,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削弱了地方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影响了民生政策的落实。 三是公共政策仍需加强民主化、科学化、透明化以及必要监督,干部考核体系往往更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民生目标。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为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件事:他前不久受邀参加了一个地方十二五规划编制研讨会,发现参与者基本都是经济部门,大家热衷讨论的也都是经济增长,在一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民生保障和改善类指标只占到20%左右。有限的民生指标还存在重保障面轻保障水平、重人均水平轻社会公平等问题。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十二五规划应该在社会建设方面作出强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任务。
此信息共有4页[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石家庄渔人杰豆花鱼火锅加盟的生意好吗,石家庄渔人杰豆花鱼加盟热线
石家庄渔人杰肥牛鱼火锅加盟费用,石家庄渔人杰肥牛鱼连锁加盟怎么样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1202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