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银乐瑞祺:“新常态”下债券投资变化
民生加银乐瑞祺:“新常态”下债券投资变化 更新时间:2010-10-15 7:02:37 光阴如梭,一晃以雷曼兄弟倒闭为代表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两年。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探讨很多,以去杠杆为代表的“De-”系列词汇也成为财经媒体的热点,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提出的“新常态”也逐渐被人们认可。 仔细思考“新常态”下的变化,我们发现各种看似矛盾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某些微妙的转换。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东方与西方、新兴与传统、劳工与资本,前者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这或许也是“新常态”下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资本市场里,我们也看到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接替角力的过程。今年以来,全球债券市场成为资金追逐对象,债券市场表现大幅超过股票市场。 虽然我们始终认为,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收益一定会超过债券市场,否则的话,世界经济必将走向一个价值消亡的过程,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是进步的。但是,根据我们的理解,在“新常态”下,债券市场或许比股票市场较以前更具“比较优势”,简单点来说,就是在未来几年中,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与债券市场的投资回报率之差将会收窄。 首先,从资本的话语权来看,资本稀缺已经成为历史。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有篇报告指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球的劳动生产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TFP却增长缓慢,甚至在最近的几年中有所下降。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资本深化的过程,这表明过去几十年来的全球经济的增长是依赖在更多的机器设备、厂房等投资上取得的。无独有偶,有国内的学者对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资本深化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全球产能的扩张以及将来投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推断,作为分享超额利润的股权投资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所能获取的剩余收益将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其次,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债券资产配置型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债券市场构成支撑。 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市场永远都是变化的,股票有涨有跌,债券亦然。只是在“新常态”的投资路上,在以钢铁为代表的重资本行业行将告别经济增长火车头的角色,而新兴产业尚处战国时代,竞争格局未定之际,我们更加需要小心翼翼的前行,适当配置俗有“投资缓冲器”之称的债券资产,这才是投资的长赢之道。 相对应而言,“新常态”之下的债券投资方式也发生变化。 在经典的投资理论中,债券投资一般是秉承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宏观经济的判断,决定投资组合久期;而股票投资更多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思路,精选个股,以期取得超额收益。 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投资环境却是,收益率曲线普遍低企,特别是中长期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同时信用产品大幅扩容,可转债以及含权债的发行也大量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精选个券,把握定价失效的机会。 举个例子,中行转债刚上市之际,就出现跌破面值的现象,作为期限长达6年,且带有向下修正条款的期权,隐含波动率只有10%出头,价值明显低估。试想一下,如果工行转债将其期权分拆上市的话,按照目前的投资气氛,隐含波动率至少也得翻个倍才行吧。难道仅仅是因为“捆绑销售”就会如此便宜吗?事实证明,中行转债的估值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而在上市之初选择买入的投资者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因此,当自上而下在股票投资中大行其道,信用债、可转债大幅扩容,债券产品创新迭出的时候,我们也不妨与时俱进,勇于开拓,挥着自下而上的利剑,为债券投资的挖潜增效而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375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