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出世时什么时候上的交易所了比特币出世时什么时候上的交易所了啊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比特币出世时什么时候上的交易所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比特币出世时什么时候上的交易所了的知识,包括比特币出世时什么时候上的交易所了啊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国内为什么很多人黑数字货币为什么中国金融忽然开放钱包里再也没有现金我们的现金要被取代了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国内为什么很多人黑数字货币主要对这个数字货币的价值不了解,有些人被骗子骗怕了,过于相信国家宣传,从过右走向过左,眼光短浅,没有看到世界形势,归根结底这些人头脑简单,没有科学知识,对于事物好坏分辩不清,

有几个原因:

1、数字货币领域确实有点乱。主要是ico。

比特币横空出世,经过十年的时间大家认识到数字资产的重要性,最主要的是大家意识到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于是很多公司开始钻研区块链技术,像万向这样的公司是布局很早的。每个区块链项目都有自己的资产体现,数字货币,很多人就愿意把数字货币拿出来发售,这有点像股票首次发行,对应ipo,起名ico,ico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不久,开始是只是极客社区里玩具一样的东东,但是在很多聪明人和基金看来,这是一个挣钱的好机会,于是拿ico去做天使,去做私募,到交易所去交易,而他的项目其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有可能出来,有很多甚至出不来,以前是先创业再上市,现在是先上市再创业。

2、所以在这种荒原上第一波来的骗子居多,说现在的ico项目有95%全是骗子也是正常的,像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谁也不知道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局面跟现在的区块链有点像。

3、关于区块链的前景,是一定要关注的,基本大的公司都在这方面有布局或者开始布局,而产遇到这个大潮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炒币的,2016、17年依靠炒币挣到大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的传说开始流传,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进而成为很多人的信仰。

4、黑数字货币的,说他是郁金香、庞氏骗局的,有几类人:

1)极度的风险厌恶者,觉得保险是骗人的,理财是骗人的,数字货币当然是骗人的,这些人一般学历较低,收入不高,观念陈旧;

2)有些人做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认为风险极高而归劝别人的;

3)有些人受了身边人报复的刺激产生嫉妒心理而摒弃的;

5、总体来说,数字货币目前有极高的风险,建议如果不是非常了解或者看好的项目,少做多看。

不要全部投入;不要贷款投入,不要做期货,不要卖房。

你玩币正好又有很多人黑它,那么我先恭喜你,至少目前为止币是能抗住被黑的。如果你看好玩币,你应该觉得它有价值,现在被黑也可以相对的低价进入。但是我认为数字货币更像一种商品,目前只是用来满足匿名交易的需要,它不具有稀缺性(比特币限量,但网络中可以随时创造其他货币),也没有对应任何资产。我有一个问题请你思考“数字货币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比特币和其他货币本质相同,因为比特币出名价格就可以远超其他数字货币,真的反映内在价值吗?”

正心在这里详细分析一下国内许多人黑数字货币的心理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看完之后如果仍然有意愿投资币圈,文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小技巧助力你的投资之路。

每个人的眼界、精力有限,没有实际调查数据的支撑很难说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几个网络喷子、键盘侠,可能是庄家或者媒体造势,可能是亏钱玩家的吐槽,可能是出于某种利益的精准推送,这些都会造成一个虚假印象。

抛开那些虚假的、刻意的信息。我们来看那些真的在黑数字货币的一些人到底在黑些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亏钱。币圈的投资基本都是一盈二平七亏损,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亏钱的。试想一下,十个人里面,九个人都在黑,剩下的一个再怎么鼓吹也没用。这里还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的概念,应用到币圈就是亏钱的人更倾向于跳出来贬低这种投资方式发泄不满,而真正赚钱的人则是闷声发大财,不希望别人来分一杯羹。

另一方面,很多玩传统投资的例如股票、基金、黄金,他们看不起也看不懂虚拟货币。因为传统投资业是基于实体的,股票是公司业绩、经营状况、未来发展的反馈,黄金、房产抄的更是实体。而数字货币门槛较高,普通人比较难理解它的价值所在,不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知道区块链加密技术这种虚无缥缈的名次,更别说投资了。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不是一个靠谱的投资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黑以及如何避坑实现稳定盈利,全文大纲如下:一、为什么黑:套路多

1.玩合约被套路

2.玩山寨币被套路

3.玩主流币现货看不懂技术指标被套路

二、如何避坑、盈利

1.必须遵守的原则

2.洗盘模式揭秘

一、为什么黑:因为套路多

1.玩合约被套路

合约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合约能让你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资金(也就是杠杆)去交易。举个例子,比特币一万美金一个,你现在花100美金(100倍杠杆)就能买一个,如果它涨到10100,那就相当于你只花了100美金的成本,赚到了100美金,反之,如果亏到9900,你账户里的100美金就没了。这里还有一个保证金的机制,如果你合约账户里的钱不够亏损了,那么就爆仓了,所有的钱都没了(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

这是比特币2020年9月9日的小时线,低点到了9882,最高到了10235,就一个小时波动了350个点,是不是很刺激。

2.玩山寨币被套路

有的山寨币、新币就是为了骗钱、割韭菜诞生的,号称百倍币。初期通过客服拉人进群,一个群100人左右,一半都是客服,天天晒收益,制造氛围,你观望了一天两天能熬得住,看了一个星期还能经得住诱惑吗,等你大仓位干进去,一买就买在了最高点,然后庄家一卖卷钱跑路,欲哭无泪。有些甚至忽悠你进他们的小交易所,钱都提不出来。如2019年的KHT,一月发行两个传销币,每个敛财数亿,最后归零,创始人则在国外逍遥自在。所以,一定要记住,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即使有,如果超出了认知范围,最终也是拿不住的。

3.玩主流币现货看不懂技术指标被套路

玩主流币现货比前面两种要靠谱很多,但是看不懂指标瞎玩跟赌博也没有差异。比如趋势线跌破了MA60你还会买吗,看不出来买了那就做好长期被套的准备吧。

我们来看下面steem这个币,9月初跌破了这个ma60的趋势线,要抄底买吗,肯定不行,你根本不知道底在哪里,大概率还会持续下跌,直到下一个支撑位。

二、如何避坑、盈利

1.必须遵守的原则

前面讲了那么多坑,这里就来讲讲玩币圈的原则,能帮助你避免80%的坑

第一、不玩合约

合约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心理素质都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如果是学生、上班族靠投资数字货币赚点零花钱就更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庄家斗了,基本没戏,还影响工作学业

第二、不玩小币、山寨币,历史数据不足不玩

前面也说过了,不靠谱的币不碰,不管炒得多火热,我们投资非小号排行前10的币种就够吃利润了,多了也没有精力玩。

第三、不玩小交易所,防止跑路

这里只推荐火币、币安、OKEX三大平台,这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三大平台,成立时间长、用户多、交易量大。

第四、短线设置止盈止损

人毕竟不是机器,看到盈利了,舍不得卖,总想赚更多,看着看着,一夜回到解放前,亏损也舍不得放手,总想着回本,结果本金都没了,这样很难生存,不仅人累,需要一直盯盘,而且很难赚钱。人难做的决策就交给机器强制执行,虽然没有卖在最高点,毕竟是落袋为安了,即使亏损,也不会亏太多,加上技术指标的学习,完全有资本重新买入,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投资体系、策略,之后的正确率会越来越高,实现稳定盈利。而且能空出大量的时间去做其他喜欢的事,不香吗?

2.洗盘模式的揭秘

首先讲讲为什么要洗盘,洗盘是庄家积累低价筹码的一种方式。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拉升,散户看到盘面好,纷纷追高被套,此时庄家已经出货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懂庄家模式,稳住心态,知道这是什么阶段,什么时候买入卖出,不被套路。这里就先介绍两种常见的洗盘模式。

第一、假阴式洗盘

行情一直萎靡,没有什么波动,甚至稳步下跌,此时应该还有不少散户抗着,期待看到后面的上涨,然后来一根中阴线,散户这时候就开始慌了,害怕持续下跌及时止损,很多人开始抛售手中的低价筹码。

我们来看一下neo的例子,前两个月是一个稳步下跌+横盘的状态,然后来了一根大阴线,在这里应该不少散户都卖了,接着震荡、吸筹,然后三根阳线,如果抄底能吃到90%的利润,即使不抄底,在前期阴跌的时候能扛着,最后也能吃到40%的利润。

横盘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大波动,有涨有跌,无法靠这些小波动吃到利润,也看不清未来趋势。此时大家都比较谨慎,不愿意买入。横盘的时间长了,比如一两个月,之前已经买了的也开始沉不住气,可能就会卖了这个币去追热点币。此时庄家就能顺利拿到这些低价币。

典型的例子有ltc,整整横盘了三个月,显然大部分人都熬不住。最后一个月拉盘,涨幅85%。

最后,总结一下:

跳出来黑数字货币的基本都是亏损严重或者看不懂又不愿意承认的,亏损的原因无外乎不懂技术瞎玩以及陷入各种骗局。所以我们需要遵守一些原则去最大限度避坑,另一方面就是看懂庄家的模式、套路,逆向操作,再加上技术指标的学习,跟着喝酒吃肉并不是什么难事。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交流,顺便赚个零花钱哈。

祝大家日进斗金,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诚如题主所说,很多人黑这个数字货币,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不懂,就像我当时一样,不懂,自然在别人说到甚至给到你的时候还一脸懵逼!

第二,媒体报道,媒体报道的大部分是吸引眼球的东西,比如这个币出问题了,那个是币传销了,让大家谈之色变,听到就怕。

第三,种类名目繁多,鱼龙混杂,没有统一的发行机构,大家心里不安全感提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央行是否承认,政策是否允许,比如央行在之前发出澄清公告:我行尚未发行数字货币,也没有推广团队,也未授权任何机构和企业发行,目前市场上数字货币均为非法定(记着,不是非法)货币。

但是,在2017年5月2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运行,这有说明了什么,也就是说,正规的数字货币

脸像识别人工智能

肯定有他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拭目以待吧,不过,你想当第一个或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风险和收益,自己好好衡量,望安好

投资中的人有两个弱点:贪婪和恐惧。因为不了解,所以更加恐惧,因为恐惧,所以不敢出手。

1、复杂

数字货币比起股票、房地产和黄金等其他投资品要复杂得多,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所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包括密码学、货币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等。普通的投资者不会为了投资数字货币而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其背后繁杂的原理。

2、思想固守

我们可以看见世界的模样,但大多数人都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

目前,由国家背书的法定货币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每天的交易量约为5.1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250亿美元的数字货币交易量的200倍左右。要让投资者改变固有想法,看到数字货币的可取之处,并接受“新”货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事不关己

相比起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房价、油价等信息,非必需品的数字货币在比特币

多账户港股打新怎么做到

崛起之前并未引起关注,但即使是在比特币崛起之后,也仍有大部分人不知道数字货币是何物,更别说投资或使用数字货币。

在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觉得没必要或不感兴趣”是市民选择不持有加密货币的首要原因。

4、波动性太高

很多人不愿意投资加密货币是因为他们认为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太高,风险太大。很多投行也对波动性嗤之以鼻,固执地认为波动性等于且只等于风险。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点,新生资产出现之初,往往都伴随着较高的波动性,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其价值的唯一标准。

而且,即便是用一种固定的汇率来衡量各种资产或者通过设定利率来监管其流动,所有货币、所有外汇储备的“价值”都是在不断变动的。

反对加密货币以及支撑这些货币的区块链技术的普遍观点,都无一例外地没有考虑到普通货币的暂时性和脆弱性。通常来说,当你拥有一美元的时候,你可以买到价格为一美元的矿泉水,但是在自然灾害降临,水资源严重不足时,你还能用一美元买到那一瓶矿泉水吗?

5、虚拟等于危险

显然,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数字货币让很多投资者认为这是海市蜃楼,是储存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幻觉”。

但是,其实大部分的美元也是以数字的形式流通使用的。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元供应量中,只有10%是以纸币和硬币的形式存在。

所以,认为货币是“真实的”那一部分群体常常难以理解加密货币。

……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相信数字货币的理由,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已知信息太少,难免落入一叶障目的困局。

因为区块链这个底层技术的存在,涌现了许多数字货币。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黑数字货币呢?此时的区块链,就好比当初互联网的出现,所有人都不知道,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是如何的,同样的道理,区块链也是如此。

当然,有一些数字货币是不靠谱,但是不排除一些数字货币是靠谱的,比如玩客云的玩客币,星光云智能设备的STA等数字货币。

当然不是建议大家随便的投资数字货币,在投资时,应该注意选择一些靠谱的,仔细研究一下,重点是,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放在一种数字货币上面,可以分散投资,比如我现在手头上有一些玩客币,但是我还在关注点点星光推出的星光云智能设备上的STA。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不要盲目投,要适当。

为什么中国金融忽然开放中国此时金融开放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适应当前世界贸易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的新形势,以时间换空间,避免更大损失;二是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拥有了一定实力,有能力管控好金融风险;三是开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全面开放,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冲击。

钱包里再也没有现金我们的现金要被取代了[PConline杂谈]出门不带现金,买杯奶茶线上支付,买点小吃线上支付,对于消费者而言,线上支付相当方便,而众多商家也喜欢让用户作为线上支付,一是存款比较方便,另一种是比较灵活,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一个手机即可走天下无疑相当方便。

而最近有关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消息相信小伙伴们都已略有耳闻。央行数字货币的英文简称为DCEP,是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数字化的人民币。DCEP有着很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替代列为好汉钱包中的一部分的纸币和硬币。

那么关于数字化人民币,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推出数字人民币的意义?

2、和第三方支付有何不同?

3、和比特币这类虚拟货币有什么区别?

4、优与劣?是否值得期待?

那么为什么要推出数字人民币呢?其实以长远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当然,放眼当下,其实就纸币这事吧,也挺烧钱的。经了解,包括人民币的运输、存储、流通、销毁等等环节,其运行成本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就数字人民币推行之后啊,其运行成本也可以节省不少了,况且,假币之类的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解决。

而且呢,就按现在的形势来说,未来我们可能只是多了一个数字钱包,多了一种支付方式,例如支付宝和微信中多了一个——使用DCEP支付。

和第三方支付有何不同?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它和支付宝、微信这种第三方支付有啥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两者差异很大,但从结果上来说,其实区别不大。而使用什么支付,对用户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态是否完善。

人民币数字化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支付宝或是微信等,都只是货币的电子化,可以称为一个电子钱包。也就是说,支付宝和微信上只是显示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必须对应同等数量的人民币。

人民币数字货币,则是一种全新的货币,它与纸钞的人民币是同等的,承载着货币发行的作用,而且,数字货币使用区域链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溯源等特点,会让货币更加安全。

况且!支付宝和微信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我们出于对其信任,选择将自己的部分钱放到第三方平台上。当我们需要交易的时候,第三方再将放在他们那里的钱转给交易方。

不过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毕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属于个人企业,虽然它们自身有一定的高发达的安全技术.....我们不说其它的,就说一旦该企业破产,是不能保证我们的钱还是我们的钱,会造成数亿人的钱财丢失。

各位还记得上一次使用现金是啥时候吗?其实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在我翻到许久不用的钱包时,发现里面还有好几张红票子时,我满脑子里都是“我什么时候还有这么多钱?”的疑问,不过这的确让我在假期里又吃了几顿好的!

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比较直观的不同的是,DCEP支持双离线支付。也就是说,随着移动支付深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应该并不陌生。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而且相比较来说,央行发布的数字货币安全性更高,数字化的背后,那可是央行的支撑呐!能坑了咱老百姓?

而且数字货币可以有效的了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防止部分人用于海外转移资产,在经济调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总之数字货币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

那和比特币那些虚拟货币又有什么区别?

提到数字货币,可能有不少小伙伴都比较敏感,因为好多人在这几年,被各种数字货币割了韭菜都割到怕了。听消息说,当央行宣布开始研发数字货币时,有不少人以为要出央行版的“比特币”了,其实并不是。当然,我们对数字货币的认识都源于比特币,它的横空出世改变了我们对货币的认知。

但是由于这款软件是开源的,并且这种工作量证明法效率非常低下,所以后来很多比特币的狂热粉丝都纷纷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造,后面的莱特币,以太币等几百种数字货币都是比特币的变种,当然这些数字货币是没有政府背书的,再加上市场中投机者多、币值不稳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简直是在全世界疯狂的割韭菜,赚得盆满钵满。

而中国版的数字货币和比特币,除了最终的表现结果是数字形式的货币以外,其具体概念完全不同。

中国版的数字货币软件代码是非开源的,中国版数字货币的发行量也不不由算法决定,它是将央行现有纸币存量1:1的兑换成数字货币,而未来这种数字货币的发行量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不会上什么交易所,当然也不会用来炒作升值。

所以,小伙伴们现在可以区分和比特币这类的区别了,并且要牢记关于数字化人民币的几个要点:

1、数字化人民币只能由央行发行

2、数字化人民币不能用于交易,也不会升值,只有正常的利息

3、任何宣传数字化人民币做噱头的项目都是坑,不要抱有任何幻想!

桥豆麻袋!虽然我们说了人民币数字化的多种好处,但是所有事情都是有弊端的——无论移动支付有多么便捷,相对于部分群体来说尚存在不小的使用门槛。如果不能让所有人无门槛、平等地使用,那么我们理想中的无现金社会便没有意义。

拿一个最简单的本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本人曾经有一次晚上打车,要付款的时候,司机师傅拒绝了网络支付,一定要让我用现金支付。在一番理论之后,我选择了妥协让步,而司机坚持让我用现金支付的理由是——不相信任何虚拟支付方式,只相信捏在手中的纸币(的确无懈可击)。

因此现阶段数字人民币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币,而是作为纸币的一种补充,二者长期共存.....

当然,虽然现在关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新闻已经铺天盖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已经真正落地。在正式投放使用前,还需要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风险可控性等多项环节。

央行也多次表态,数字人民币尚没有推出的时间表,当然如果数字人民币先行试点测试顺利的话,我们也许能在2022年冬奥会上一睹它的芳容?推行的话,相信在未来不久也会给予人们更多便利,还是蛮让人期待的。

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为什么说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意义

区块链已经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词了,有人甚至断言,未来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将以区块链为基石。但若问区块链究竟是个什么技术,各路“专家”的解释可谓语焉不详: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术语,有些大谈其潜在应用,有些干脆冠之以“第四次工业革命”——至于区块链的本质,大家终究还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闪烁其词,原因并不难猜。就功能而言,区块链无非是一个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数据库,这种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没法用来炒作的。当然,区块链吸睛如斯,其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营养。要把它讲清楚,我们需要了解大量技术本体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币。

区块链的痛点

放在五年前,世上并无太多人知道什么是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这个系统以数据块(block)的形式进行传输,并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将数据块连成链状(chain),因而得名区块链(blockchain)。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和之前存在的IT技术之间没有显著的壁垒,并无革新性的进步;但从价值观层面看,它们则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术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区块链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鉴于比特币是区块链标志性的存在,我们不妨拿它作为样本。

比特币体系内的每一笔交易记账都在全网范围内由无数个用户验证,验证通过后,该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个成功记账的用户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币奖励。这个信息处理过程俗称“挖矿”。目前比特币系统的活跃用户数约500万人,2017年全年处理量约3000万笔交易。3000万笔是个什么体量呢?2017年11月11日这一天时间里支付宝完成了14.8亿笔交易,约为比特币全年交易量的50倍。

这个差距并不说明太大问题。毕竟比特币的用户数远低于支付宝,应用场景也远少于支付宝,所以交易量有数量级的差别并不奇怪。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支持这3000万笔交易所消耗的电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币系统消耗的电能达到了300亿度,占全球耗电量的0.13%,超过数十个国家的全国年用电量。换言之,处理一笔交易,比特币系统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电;以我国居民电价计,相当于每个活跃用户人均承担电费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电量意味着巨大的算力配置,这与其渺小的处理功能形成了强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体现在算力,还体现在数据存储。

继续以比特币为例,众所周知,比特币(区块链技术)要求用户分布式储存公共账本。其背后的逻辑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认为中心账本的管理者会作假,故账本的存储必须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币公共账本大小已经超过150GB,并以每年数十GB的速度快速递增——仅仅为了支持500万用户每年3000万笔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处理量与目前的支付宝比肩,那每年比特币账本的大小将增加超过500TB。这相当于把支付宝服务器的存储数据在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进行备份,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特币系统现在允许用户存储不完整的公共账本,即“轻钱包”,但其交易验证仍然依赖网络上其他人的完整账本。我们试想,当公共账本大到绝大多数人都无力完整存储的时候,仅剩的那些完整用户节点不就又成了中心账本吗?

把视野延伸到虚拟币以外的区块链应用(如果存在的话),公共账本需要记录的将不仅仅是纯数字的交易金额,还可能是每一辆车的保险信息、每一个人的信用信息,这些多维度的数据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储在每个用户的终端上,那我们需要的将是天文数字级的存储空间。短时间内,这将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从哲学高度讲,科学的本质是怀疑,宗教的本质是相信。区块链作为科技范畴内的概念,是如何让众人无视诸多悖论、沦为其信徒的呢?答案当然也离不开比特币,这个现世的造富奇迹。

比特币的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大佬们开始刻意把比特币和区块链作为两个概念割裂开来,众口一词称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应用之一。

其中的动机是多样的。

但凡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比特币不可能成为正常经济体的通行货币。它自带通缩属性,无视货币政策,与现代经济理论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战的信用货币,实在是过于强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数几个失败国家,清一色都是基于政府信用发行货币的。信用货币之所以也被称为法币,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家都用法律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为国内流通领域“必须接受”的一般等价物。通过这种方式,国家确保信用货币不被拒绝,也同时保证了货币持有人的权利不受侵害。换言之,信用货币并不是凭空发行的,它背后有政府信用背书,有国家机器撑腰。

而比特币的发行机制(也就是挖矿),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货币集权“去中心化”,背后则是对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质疑。

前面已经提到过,“去中心化”的逻辑出发点是对中心化机构的不信任。比特币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选择用“机器共识”来代替“制度共识”,根本上的理由是认为政府主导的货币发行制度无法体现公平正义——通胀、贫富不均——这些比特币试图解决的问题,无不指向建制。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低效的共识机制也就有了“效率换公平”的哲学意义。

如果技术的进步终将让损失的效率忽略不计,那是否意味着“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机构就无需存在呢?

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好在我们暂时不必作答——因为比特币的“公平化”尝试已经基本失败了。

比特币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币参与者在同一时期能大致机会均等地获得比特币。为此设计了一个相当精巧而理想化的区块链算法,也就是所谓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证明)机制。通过穷举随机数变量,第一个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数值(Hash)的用户将有权记账该轮交易,并获得对应的比特币奖励。基于PoW机制,每个用户获得比特币的概率直接由他

胆摘除术二周内的饮食

贡献的算力决定,投入越多,回报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当然,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比特币的PoW是极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随机数获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预期概率是1/62^18(不到亿亿亿亿分之一),所以全体设备需要海量的穷举运算才能决出记账权。比特币高昂的运行成本极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这个“公平”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比特币设计者对算力分布做出了严重误判。他本以为用户会老老实实用CPU运行挖矿程序,而受限于CPU的核心个数和成本,单一用户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从GPU到矿机,再到大型矿坑,一个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统已经近乎寡头化。

比特币之所以会严重背离其理念,原因其实并不偶然。

规模化的生产给“矿业巨头”带来了诸多好处:更强的电费议价能力,更高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更低的综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发摊销成本。即便是比特币这样的虚拟产品,其生产过程终究还是符合边际成本递减这一朴素的经济学规律,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从自然科学角度看,类似的结论同样成立:一盘散沙的个体是熵值最高的状态,而高熵意味着无能。

有些人认为,是PoW扭曲了比特币理念,降低了效率,诱发了算力竞争,把它废止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他们设计了PoS、DPoS等新的激励机制。依我愚见,这些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在“效率”和“公平”这个跷跷板上,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满足大多数人。

说得再玄一点:任何一种虚拟币激励机制都是一套经济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证一个动态经济体系稳定运转,只有“活的人”可以。

脱币化的困境

由于比特币的种种问题,圈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继续把区块链和比特币绑定在一起,必将一损俱损,以“技术无罪”的名义切割关系已是当务之急。这不单是应时势,更是遂人愿:比特币的影响已经过于深远,若不把区块链解放出来,后来者的致富空间将被压榨殆尽。

然而,区块链真的可能脱币化吗?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资者都觉得“真实,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单凭技术本身便存在无限的价值。

对此我要说,这中间误会太大了。

比如银行间结算,即便区块链系统成功完成了记账操作,但某无赖银行拒绝对外打款,区块链能代替法律、保证对手银行权利不受侵害吗?再如产品防伪,即便二维码全程无误,但卖家第一时间在盒子里装的就是次品,区块链能施展魔法、让顾客顺利收到正品吗?事实上,区块链的“真实,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于虚拟信息,它的触角根本伸不到现实世界。

然而,现在这些概念正被有意无意地滥用。负责任地说,大部分号称前景远大的区块链应用,完全是基于“真实,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这些应用的人并不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他们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实性”为痛点的应用场景而已——而此类场景当然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最后所有人都会发现,即便克服了低效冗余安全性等众多难题,想象中的区块链需求依旧不会出现。

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设计意味着系统运行成本会被分摊到每个用户头上,但理性人的天性从来都不是共享和奉献,而是搭便车。以比特币为例,且不讲矿机之类的硬件投资,仅是电费一项,活跃用户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币。如果区块链应用不产生切实的个体收益,就不会有自发的参与者,即便勉强参与了,其可靠性亦会存疑。所以,区块链的商业应用断不能和激励机制脱钩。

说得更深入点,区块链的共识,并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公共账本共识,更是对区块链价值介质的共识。比如在比特币系统里,如果没有激励机制,抑或比特币一文不值,那就不会有人提供算力,就不会有人提供存储空间,就不会有人传教布道——比特币本身就是系统的价值,理念和技术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现在媒体报道的各种区块链应用,总结起来无非两种:要么就是借题材炒作,在中心化机构的交易中强行套用区块链算法;要么就是纯粹的“展望”,丝毫不考虑实现的方式和难度。出于某些原因,这些媒体在鼓吹区块链的过程中达成了奇妙的默契,绝口不提虚拟币,这对大家产生了严重误导,以为区块链只是一个纯粹的网络技术。事实上,如果确有名副其实的区块链生态出现,那白皮书最后图穷匕见的,必定是虚拟币。

据此,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下虚拟币和区块链的关系。

圈内有个说法,称“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此话的真伪甚是难辨。

挑明了说,区块链的本质是虚拟币为了建立“公平激励机制”而创造的特定算法,所谓的“区块链为本,虚拟币为用”无异于买椟还珠。在此我们大可断言,一旦失去虚拟币这个灵魂,区块链就不存在价值。

这个论点或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但逻辑上并无太多不妥。

所谓“产生价值”,无非三个标准:创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从成本看,区块链之于中心化可谓毫无优势;从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币社会实验已然揭开分晓。那么唯一留有悬念的,就是区块链是否“创造需求”了。

这时候币圈人可以跳出来斩钉截铁说,当然有需求,你看这风起云涌的ICO!

ICO的狂欢

ICO,全称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币发行。简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项目的特定虚拟币,以比特币等通用虚拟币作价,向公众发售份额的众筹融资行为。所谓的“早期项目”有多早呢?组一个团队再写一个白皮书就够了。如果有闲工夫,顺便做个PPT那算是相当勤奋了。至于尽职调查、财务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为大部分项目一分钱营业收入都没有。

“特定虚拟币”这个称呼略有点不专业,在币圈通行的叫法应是token,高雅点的翻译叫“通证”。在白皮书里,项目团队会画出各种大饼,告诉你将来自家通证会有多大“价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好意思,区块链圈子有一个优良传统,叫“语焉不详”。

出于某些意味深长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书(LegalDocuments)都是纯英文的,而通证的真实定义其实就藏在其中。几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书里作了类似如下的规定:“通证不授予白皮书所规定回报以外的任何权利,且仅在项目成功时方能生效。众筹投资者对项目发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响。通证不代表投资者对项目拥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权,亦不可凭此获得项目相关的未来收入和知识产权。”

这段让人瞠目结舌的文字,说白了就是:虽然你出了钱,但你什么都不是。ICO众筹并不是我们过去知道的那个众筹,投资者花钱买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筹码,什么时候庄家不玩了,筹码就归为空气——且不讲大多数庄家根本玩不起来。

没有底层资产,没有主体信用,没有商业模式,没有法律保障,这样的虚拟币,卖得出去吗?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这一切看似荒谬绝伦,但背后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很多人通过ICO赚了钱。

建团队写白皮书是ICO产业链的第一环,紧接着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发币,虚拟币上线了还要操纵币价吸引更多炒家入场,最后看准时机套现离场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这个游戏中直接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些虽然没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汤。

面对门槛如此低的造富奇迹,任谁都要心动一下。

但是,如果项目本身无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装美化,ICO终究还是个零和游戏——如果有人赚得盆满钵满,那肯定有人赔得底裤不剩。这就像我们熟知的传销,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后一棒会死,但都觉得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

那区块链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众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区块链标榜的理念。我们反观ICO:若要上线发币,就必须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额“上币费”,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项目团队欺诈横行、币圈媒体刻意误导、交易账户频遭黑客,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庄家大鳄肆意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倾轧韭菜,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实上,除了提供虚拟币和噱头,区块链在币圈什么都不是。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多ICO发行的虚拟币甚至都没有基于区块链技术。

所以,ICO不是区块链创造的需求,而是区块链之耻。

链和币的未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虚拟币是区块链存在的唯一价值,那么对于区块链未来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

公司法解释第25条

思路。

法定货币充分电子化的当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币在正常社会生活中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但置于特殊场景,虚拟币却有一个电子法币不可复制的优点,那就是隐私性。

但凡以银行作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监管的,如果当局愿意,他们可以知道你把钱给了谁,这笔交易的背景,发生的时点,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绝大多数见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现金完成的。你只见过黑帮片里提着一大箱子现金去买毒品,绝对看不到带着一个POS机过去的。

而比特币的横空出世,革新了洗钱、贩毒和黑市军火买卖。有了这种完全匿名的货币,不法分子再也不必为一箱箱现金提心吊胆,再也不必为连号的美元支付折价了——比特币就是便携的黄金,正如它的设计理念一样。

所以,比特币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因为逃脱监管的需求将永远存在。

只要虚拟币不死,区块链经济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间,因为虚拟币代表的价值必然需要兑现的途径,而这个途径不可能永远是法币。

这里要插一句,最近区块链和中心化账本的妥协产物,比如雷电网络等,正逐渐露出头角。原理上中心账本能大幅提高处理效率,适应大规模高频次应用,但如果虚拟币核心用户的主要诉求是脱离监管,那么这个功能可能并不会受欢迎。结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风起云涌的ICO会导致虚拟币大爆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虚拟币不受法律强制保护,所以其公众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价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币支付时,我们默认自己得到的法币,别人也同样会接受,其面值在流通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折价,具有100%的流动性。虚拟币的场合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缺乏流动性量化指标,我们只能根据公众对其接受度的笼统判断,决定是否接受该种虚拟币支付。这种判断方式会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因为公众的选择会迅速趋同。

另一方面,公众自发接受的货币种类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单车打个比方,我们会给摩拜充押金,会给OFO充押金,心很大的还会给Bluegogo充押金,敢问同时给4种以上共享单车充过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况下,大众对于同质化功能的接受上限仅有“三个”。在货币的场合,法币第一的位置无法动摇,第二多半是比特币,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虚拟币都长不大。

有人会说,这是基于公链的判断,我们还有私链和联盟链。

在这里,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站定立场:私链就是个中心账本,和区块链理念一点关系都没有。至于联盟链,相关的误解就更多些。比方说,现在很多联盟链的构想是没有token成分的,这便是最大的误解。如之前分析,若没有激励机制,高频应用会变成低频应用搭便车的工具,更差的情况甚至连价值传输的介质都会缺失。另外,如果不同应用间token价值的兑现方式存在区别,联盟内部的套利也将不可避免。总之,联盟链和公链相比,除了隐私性略有提高外,问题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着它只能在公链的阴影下靠底层资产价值苟延残喘。

综上,我们对于未来区块链的应用范围也就有了基本的认识:大部分自然生长的区块链经济,都将基于比特币和以太坊存在。这里说的自然生长,特指与中心化机构强行附会的伪区块链进行区别。无论是银行间结算、产品防伪还是其他任何场景,如果参与主体间的共识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谓的区块链应用充其量只是个数据库,而且不会是最优设计的数据库。

最后一个问题:区块链的热潮什么时候会退去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在一个时间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愚弄一个人,但不可能永远愚弄所有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476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比特币凭什么这么贵比特币凭什么这么贵啊
下一篇: 比特币出来的时间比特币出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