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非汽车业发展捷径
海外并购非汽车业发展捷径 更新时间:2010-11-3 7:38:48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实现新车销售1364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而汽车业也开始了新一轮扩产潮。据调查,目前我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整车;30家主要汽车企业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面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我们在产业规划、交通管理等方面是否以做好了准备?为此,本报特推出“汽车社会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系列报道。 面对悄然到来的中国汽车社会,如何发展已然成为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汽车行业迎来了世界范围内并购、重组的好机会。中国的汽车行业同样面临着重要的选择。在吉利控股公司对福特汽车沃尔沃完成收购之后,国内曾一度认为,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汽车行业的霸主,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有报道称,在1996年至2006年间的24000多笔汽车并购交易中,2001至2002这两年经济衰退期间或衰退刚结束完成的收购,其超额回报率几乎是衰退前回报率的3倍。但是,不周全的并购计划、仓促的并购行为反而会使公司陷入困境。同时该媒体在分析了750笔以上的收购案后发现仅有约30%的公司获得了超额投资收益,大多数公司都在收购两年之后以贬值而告终。 典型的案例是,2004年10月,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这是国内车企第一次以控股方身份兼并国外龙头汽车公司,被看作是中国汽车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在并购之后的5年里,上汽累计投入42亿元人民币,原本上汽打算借这个机会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为加快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生产服务。但结果却不如事先预料的那样令人满意,由于劳资纠纷,整合陷入困境,在技术转移方面也受到双龙对其“盗窃技术”的指控,最终不得不放弃双龙。 并购真的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捷径吗?盲目的并购行为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回报率,反而会使企业本身陷入困境,甚至走向绝境。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出现的并购热潮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技术与知识产权应是并购的最重要的部分。 霍尼曼律师事物所商务破产及重组部门高级合伙人韦罗博表示,技术应该是最关键、最具有优先性的,能在更广的方面应用,相比其他资产更加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并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科技在不断进步,技术在不断升级,因此即使并购时属于领先的技术在一段时间之后也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阻力。吸纳技术、购买设备,依靠自身消化后加以利用的海外并购模式,对于中国企业具有借鉴价值。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了大量进口设备、生产线,这样的做法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技术问题,但是面临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这些进口的设备还有几年的利用价值呢?各种节能环保的要求已经淘汰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现有设备,单纯依赖进口势必会造成资本的大量流失,过时的生产线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相关文章:汽车数量暴增带来系列“负效应”中投证券:军工股看好中国卫星等11月2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0股中投证券:军工股看好中国卫星等中投证券:军工股看好中国卫星等保险行业:流动性和加息催生红色十月有色金属:货币泛滥下的最新投资标中国远洋:补涨行情快速拉升中国远洋:补涨行情快速拉升煤炭股还要涨?通胀概念股一网打尽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62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