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海西:眺望沿海经济第四极
潮涌海西:眺望沿海经济第四极 更新时间:2010-9-14 5:40:27 圆桌对话主题:
沿海经济第四极――海西经济增长新动力
主持人: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第一财经频道《头脑风暴》节目主持人袁岳
对话嘉宾:
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
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宇东
“引擎”在哪里
袁岳:我有一个问题想先请王忠明教授发表一下看法,现在很多经济带提出了不同的经济战略,对于像海西这样的经济带,它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哪里?一个经济带往往不光要有产业的升级,也要有新产业的发展,难道等着中央给它分配吗?另外一个问题,海西经济区与其他的城市带之间的差异在哪儿,或者说海西经济区有什么自己的特色?
王忠明:如果要说动力的话海西跟其他经济区差不多,陈淮教授刚才的演讲中也讲了,海西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民族的意愿,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发展,这种使命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这点我们从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应该要抓住。
袁岳:我们现在看台湾同胞,他们似乎更愿意到上海,在这种情况下,海西如何跟长三角、上海去竞争资源呢?我们靠得近,但是人家有市场优势,而且我们看产业技术或者看市场辐射力似乎海西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王忠明:那就衡量一下海峡西岸跟上海之间,我们的竞争环境,我们政府的服务功能等等有多大的差距。如果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台资更多往上海、苏州这些地方走的话,就应该有措施。所以政府职能要能够匹配,必须在制度环境、法制环境等等方面做一个比拼。
袁岳:王教授研究民营经济,再看看海西地区的民营经济跟浙江经济比有什么特色?
王忠明:其实闽商是非常了不起的,远的不提,在今天中国的市场上,有些领域基本上都被闽商占领了,比如钢材交易。刚才讲的时候也提到了,福建匹克这样的企业马上要在厦门立起标志性的办公大楼,这就是给台湾、海峡西岸看的,也是给其他民营企业看的。类似这样情况标志着,我们闽商不落后,而且这种机遇恰恰是别的企业像浙商很难跟我们比拼的。但是我们自己的素质素养有没有到跟机遇相匹配?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我们行政管理在制度层面上、在办事效率层面上、服务功能层面上有没有实际的匹配,如果那些要素不到位,再好的机遇也会失之交臂。我想海西经济的发展机遇一定会给我们闽商的民间资本提供非常宝贵的价值。
袁岳:陈淮教授,您研究城乡发展,其实像我们福建地区它也是改革发展比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在像泉州、晋江这些地方,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产业,比如体育运动用品产业。一些传统的企业也能吸收外来的打工群体到我们这边工作,除了这些之外,无论是厦门还是漳州等地风景都非常好,感觉将来发展养老产业、旅游产业似乎也很不错,在这里,房地产应该蛮有发展的空间,但是新产业在这样的地方怎么样能够跟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地方去比拼呢,会不会在下一轮的发展中有些产业会被边缘化?
陈淮:我想反串一下王教授的角色,刚才问动力在哪里,市场经济只有一个动力,就是竞争。从前有人给国务院领导上书,建议绝不要提倡国人穿皮鞋,说如果一人一双皮鞋就会把中国的牛都杀光,结果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穿上了皮鞋,现在还有肥牛和肉牛等,哪来这么多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活力、创造力,企业家生存的基础就在于竞争。这是市场经济、是改革、是发展、是开放,也是我们海峡西岸发展的最根本的源泉,深圳的经验最重要的不是给政策,而是给了一个比赛的场地,所有的国企都在那等着政府安排工作,而民营企业它们却在那拼命的比赛,我想我们海西可以与珠三角、长三角地方再竞争,再努力地参与到这场比赛中去,并且得到金牌,我们能够向台胞学习的最好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这正是我们强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最大优势所在。
发掘优势
袁岳:下面我想请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利娟教授,站在您研究的角度来说,海西经济区会带来哪些角度的推动、刺激、机会和资源?
邓利娟:这几年两岸关系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展,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海西应该说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在这之前,在两岸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福建扮演了对台特殊的作用,像过去没有“大三通”的时候,改革开放以后在推动和平统一的时候,先有“小三通”等等,这些小范围的对台开放政策在福建先行先试,福建也就起到了一个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作用。在今天两岸关系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交流、大的合作的格局下,我想福建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先行先试的作用。具体来讲,我想在服务、贸易等一系列的两岸在制度层面的合作,这个工程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是一个系统的,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想福建海西依然能够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ECFA框架签订以后大体上是一个总体框架,比较先行开放的早期收获安排这里面只是很小部分的两岸一些更加开放的货物贸易。我们福建能够扮演的角色,中央支持海西的意见里面已经规定了,也就是说在ECFA的框架下,对台政策从贸易、投资、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领域福建都可以继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我想福建应该可以把握地域优势带来的难得的机遇。
袁岳:那么这样的话,动力就依赖于政策的推动,比如说像台湾的产业发展,刚才提到的一些产业发展的构架方面,除了先行先试之外,福建在海西发展中间有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即使不是先行先试,它也要做得比其他地区更有竞争力,这些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考虑?
邓利娟:ECFA是有一致性的方面,但是我刚才讲ECFA只是一个框架协议,即使是早期的安排,也要在一段时间里面,比如说在两年里面分三个阶段实现早期收获的货物关税的安排。在这个过程里面,福建其实就有它的机遇了,能够先做。除了早期收获,今后ECFA后续的谈判也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说看内地跟香港,也是在框架协议签订以后有一个附件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里面,广东也由于地域跟香港靠近,获得了更多商品的开放,特别是服务贸易市场进行优先开放,所以,海西对台依然有先行先试的空间。
袁岳:我顺便问一下,现在在厦门或者在福建长期做生意的台湾居民会有多少?
邓利娟:厦门是比较密集的,台资企业就有两千多家,台资企业包括他们的家庭常住人口的有5万到7万,此外,现在厦门福建已经是海峡两岸进出的重要通道,来来往往的台湾人更多。
袁岳:我想问一下《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宇东,拿上面这个数据和长三角做一个对比的话会发现,现在在长三角长期生活的台湾人大概有50万人,其中在上海有20万到30万,我们看到无论在上海、苏州、昆山都有特殊的台湾人社区,我想知道站在媒体的角度来看,像上海周围的长三角这样的区域,在和对岸合作的时候,它们形成的合作模式,或者说地区分工、产业特色分工这些方面,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杨宇东:我昨天坐动车来厦门,11点出发,下午6点钟到的,所以说现在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海西,这个差别在弥合,像温州到厦门是很近的,我老家是广东雷州,原来到广州的距离要远远大于到福建的厦门,地域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像前面专家讲到的怎么样在市场竞争、服务上找到优势很重要。从长三角的经验来看,我们作为长期生活在长三角的人,其实会发现从长三角的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说,上海、浙江、江苏之间其实并没有很高层面上政府合作的政策。
无锡在2006年推出了一个“530”计划,要用5年的时间引进30名的产业领军人物,结果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接近1000个人了,这跟上海有什么关系呢?无锡通过政策的引导,不是简单地说搞优惠,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通过行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的一种评估机制以及风险投资的介入来引进上海的人才。从这方面来比较的话,长三角跟海西更重要的是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企业怎么来通过创业精神来做产业。
当然海西可能也有一些劣势,比如后发的问题,但是海西也有优势,后发的核心问题是千万不能搞简单的产业承接转移,如果是那样,那就是走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老路,所以我们海西必须在新兴产业上能够有比较好的产业规划。这需要政府引导,在人才方面也要形成一种优势。
ECFA的新机遇
袁岳:我刚才拿到一个纸条问我:我们现在的消费实际上是受房地产、货币政策等因素的绑架,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想消费却没什么好消费的。
我认为,美国人平均48岁买房子,德国人46岁买房子,我们没必要23岁就能买得起房子,第一恐怕现实上不大可能,我是觉得首先房价的基础尤其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说,恐怕我们那样的抱怨最终的结果就是政策上有了廉租房,也不会说房价再降30%你就可以买得起房。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投入更多的钱来改善你的职业技能和再教育的水平,未来产生的回报比你现在变成房奴更好。所以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改变不了天地,就改变自己,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高房价造成你不能消费的问题。
下面我们有几个问题给台上的嘉宾,首先给邓教授,问题是说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吸引台湾企业真正地融入其中?还有一个台湾产品渐渐进入厦门来开拓市场,对大陆的广告业是一个机会,在合作的过程中间发现它们的营销方式跟我们不太一样,往往非常谨慎,为什么呢?我们海西经济体怎么样吸引台湾的企业,怎么样跟它们合作?
邓利娟: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台商企业有台商企业的文化,可能大家会觉得台商企业比较谨慎一点,经营理念跟我们大陆的企业有一些差别,但是说台商企业舍不得在广告方面投入,我认为这是个局部的看法。台湾经济起飞较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小企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它的中小企业也是依靠在海外市场的打拼,企业的成长过程跟它的整个的经营治理的成熟,包括行销,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多我们大陆的企业应该学习的地方。我想个别的台商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台商这方面的经营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袁岳:我非常同意邓老师的观点,我是做咨询的,比如说外国的银行不跟我们合作,不是因为说其舍不得花钱,是因为觉得你的水平和服务好像还有一点距离。
杨宇东:我们要从服务到不到位来思考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广告业要提升的问题。
袁岳:下面一个问题问陈教授,陈教授您认为加息的可能性大不大?如果可能性大,对房地产的影响有多大?
陈淮:我想刚才已经非常明确地回答您所有的问题。我说加息没有悬念,只是时间跟节奏的问题。第二,加息并不是对房地产有什么影响,这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来实施。加息同时也有很多好的方面。
袁岳:现场有问题的可以举手。
提问者:谢谢主持人!我是福州来的,我想问一下台上的几位嘉宾,作为海西地区,从两岸交流和合作来讲,经济的主题有很多,在金融市场方面,从媒体的角度和两岸合作的角度以及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讲,我们海西金融方面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作用?
邓利娟:我想在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之下,跟台湾的合作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金融方面的合作,刚才这位朋友问到定位如何?实际上我们国务院支持海西的规划意见里面就已经有所定位,也就是说推动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这个定位之后,从去年到现在,两岸的金融合作或者说台湾的金融合作也遇到好的机遇,一方面合作协议签订了,两岸金融监管协议也签订了,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里面有关金融方面,包括银行证券等方面服务市场的提前开放也提出来了。再加上中央对福建厦门的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的确定,我想接下来两岸的金融合作的机遇是很多的。事实上这两年来有关台湾金融业继续推动海西的脚步是非常快的,从银行发展到保险再发展到证券,其他的人寿保险也到厦门来推动它们的据点,种种迹象表明,海西对台金融合作的先行一步,开放的机遇还是非常大的。
袁岳:台湾很多银行都有一个认识,台湾至少比大陆早了20年的时间探索金融方面的发展,因此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做法,但台湾市场总量比较小,因此拓展的空间比较有限,所以台湾从金融业的角度来说,对大陆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而且作为业者来说对现有的金融合作框架不太满意,他们认为这个还是太小了,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大的空间。
邓利娟:ECFA的签订对推动两岸金融双向互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们可以说ECFA对两岸金融开放是不对称的,实际上大陆方面已经给台湾开放了六项,从银行到保险业都提前开放,台湾只给大陆开放一项,就是大陆的银行可以到台湾设办事处。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应该说基本的原则还是平等互惠,这样经济的交流交往才可以持续。所以我想在接下去的ECFA协商里面,一方面大陆可能还可以适度地让利给台湾金融业,但是台湾方面可能也应该更多地考虑怎么样互惠,特别是是在WTO的框架下,跟大陆平等互惠地开放,这样才能实现两岸合作的双赢。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7039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