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毅:打造“商学+”驱动的MBA教育平台
王小毅:打造“商学+”驱动的MBA教育平台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强调职能化、院校光环和人脉圈的MBA教育模式在今天这个背景下可能行不通了。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平台,设计新的资源赋能机会,才能够提高MBA的价值。”――王小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候如是说。
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迎来她40周年院庆之际,浙大MBA教育也已走过26年光景。作为我国第二批开办MBA教育的院校,根植于学科资源丰富的综合型高质量大学――浙江大学,浙大MBA形成了尤以科技驱动为重的创新创业型商科教育特色。近年来,结合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特色,浙大MBA融合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商贸等,针对新兴产业和领域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教学教育范式。
科技驱动 创新创业
浙江大学具有浓厚的浙商特色,校训“求是创新”也奠定了MBA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培养基础。王小毅教授指出,浙江大学MBA提出“平台+项目”的培养理念,以“商学+”的内核驱动发展,“MBA两年制学生,第一年是基础课程培养,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与其他学校的选修模块有很大的不同。它有专门的学术教授负责、有专业的系别做科研支持、有专门的班级建制,学生有班委,每个方向都是项目制,有校外产业、政府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MBA项目培养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一直作为重要窗口,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民营经济和浙商精神自然成了浙江大学MBA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核。“我们调查了现有的7000多位校友,竟然有高达40%人次担任企业法人。” 得益于浙江浓厚的创业环境和氛围,浙大MBA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创新创业MBA。“包括在读创业管理等特定项目的学生在内,浙大MBA在读生创业参与率高达50%以上,这在其他区域是罕见的”。读MBA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新事业机会,浙江大学在MBA培养中提供环境支持,为学生赋能,打通了学生与科研创新机构(包括高校工科实验室、独立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内技术创新团队等)之间的沟通纽带,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类创业,而不仅是纯粹的商业模式创新或者流于PPT的创业演练。同时,王教授表示,浙大MBA拥有自己的加速器,与大型公司和投资机构建立柔性创业合作机制,学生可以在读书期间通过行动学习、项目实践、横向课题等第二、第三课堂进入创业环节,等其毕业时就很容易找到自主创业的方向和合作资源,这是浙大MBA的独有优势。
全面赋能助推发展
基于已有的大数据和长期对学生发展的跟踪研究,浙大MBA对学生做的画像来看,在生源选拔上,浙大MBA更希望学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是管理者,有带团队经历,看待问题有野和格局,懂得牺牲自我成就大我,有为了整体目标而甘于赋能他人的领导者意识;第二,他是行业专家,尤其是具有“硬核”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耕耘于一个前沿技术领域和关键行业,对技术和产业发展有自己深刻的洞见,能预测其未来走向,并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第三,希望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中国的健康发展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愿意做出努力去改变世界。
在浙江整体经济结构中,制造与IT等实业占了很大比重。实业背景下,浙大MBA鼓励(但不是倾向)更多来自实业界的学员来浙大读MBA。“我们与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高校大多数MBA来自金融领域,而我们MBA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和IT业。”浙大MBA给予学员更高的赋能型帮助,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更大的事业空间。在培养模块上,设立了专门针对制造业的如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英文MBA项目,同时也设立了面向科技创新的新动力全日制项目。
在教学中,浙大MBA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培养素质模型,注重商学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商学素养中强调商学通识能力如听说读写、分析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同时也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特定专业领域结合行业来做深入的洞察;人文素养重在文史哲等方面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科学素养强调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是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科学的方法论、理性逻辑;技术素养主要强调对技术的洞见,预见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前识别新的机会窗口。围绕这四个素养,构成了全新的培养方案。
第二年设置专业方向,不仅只是选修模块,而且是专业方向,这些方向的开设结合了两个要求,首先是与社会热点需求有关,如医疗健康产业,文旅产业方向都是为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开设的;同时,浙大MBA强调围绕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生源需求,针对有助于未来发展的特定行业开展专业方向,如资本市场,人力资源等方向。浙大MBA共形成了八大项目和专业方向:全日制有面向科技创新培养管理精英的新动力项目,非全日制英文有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合办的面向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的全球英文项目,以及非全日制中文方向的医疗健康、文旅产业、创业管理、商务大数据、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6大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当下常见的、需求较高的专业领域,这些方向有1/3到2/3的课程来自于校外专家,包括来自政府、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等,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参访与实地学习版块,可充分实现互动交流、行动学习、项目实践和创业加速。“我们也鼓励学生柔性创业,第一年平台学习,第二年专业学习,并进入真正的行业发展,以‘三级火箭’的形式,快速推升他提升自己的事业能力。”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王教授建议:“报考生可以判断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现有工作领域是否符合这几个方向?或者是否有更看好的哪一个方向,提前做未来行业转化或行业积累。有些行业与各个领域都有关联,如医疗健康、文旅产业等都是典型的交叉型增长点,可以考虑作为自己未来事业的新机会”。
改革求变 面向未来
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固有的社会秩序和世界格局正在被打破,未来商业世界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动荡性大于常态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职能化培养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商科教育要求了。王教授强调,MBA教育要做到“顶天立地”,即配合国家研究生指导精神的前提下,做到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与其他专业领域结合,与产业结合,脚踏实地,面向未来。基于此,浙大MBA做了相应改革,由学科研究团队来支持特定的MBA方向,把科研与MBA结合起来,同时产业界共同参与建设MBA。
“我们的核心驱动叫‘商学+’,用‘商学+’的概念,把商学从过去的学历教育转化成一个资源对接平台。”除正常上课之外,同时也为MBA学生提供更多资源赋能机会。让他对接于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如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设计让学生们对接浙江大学理、工、农、医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创新创业资源,推荐学生参加创业路演,并通过创业智库,帮助他们进行商业计划书的修改、项目推介和融资对接;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小团队对接特定行业和企业的市场化课题等。“只有通过不断细分工作,创新创业的支持环境才能形成”。
此外也鼓励学术资源对接MBA教育。特别是专业划分之后,不同领域的老师进入不同的MBA教学和实践模块中,学生有很多机会与老师一起合作做产业研究与实践,真正做到科教融合。一些老师希望有MBA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进入研究领域,如资本市场方向,浙大做了全浙江和全国上市公司内控指数报告白皮书,专门研究各上市公司的内控程度,一旦发现好案例,学生就进入公司帮他们打造内控体系。医疗健康方向也启动了浙江省医疗企业案例大赛,由一个教授负责,学生进入企业总结企业案例,最后收集在一起进行评比,分析医疗机构在某些方面的成功做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把产学研打通,用这几种资源对接,跳出原来强调职能化、院校光环和人脉圈的MBA教育模式。
“我想原来的模式在今天这个背景下可能行不通了。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平台,设计新的资源整合和对接机会,才能够切实提高MBA的价值,使得MBA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柱力量。”
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小毅教授(左)与中国MBA教育网记者任东峰(右)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710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