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如果有人说,能为你购买的保险理财办理补息业务,你会相信吗?6月24日,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对外发布了一起以保险补息业务为幌子,吸收集资参与人资金的警示案例。
今年3月,62岁的王女士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刘某,能够准确说出王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和购买保险的情况,并声称电话全程录音,保障客户权益。同时,刘某告诉王女士,由于其前不久在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产品收益偏低,公司为此推出补息活动,可以将保险产品收益率补足到年化收益率5%。王女士虽心有疑虑,但还是被5%的补息活动吸引了,同意前往刘某指定地点去办理相关手续。到达后,刘某告知,需要购买一份新的理财产品,才能够享受补息福利。同时,他还明确表示,补的利息和新产品的分红会按月返还到王女士账户。王女士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购买2万元的理财产品,同时和刘某签订了补息协议。
此情况被王女士子女发现后,及时与保险公司进行了确认。经核实,保险公司从未推出过任何保单补息活动,后保险公司协助王女士进行报案。警方调查发现,刘某伙同他人打着为王女士等人办理保险补息业务的幌子,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返本付息,吸收集资参与人资金,且集资款大部分被用在了刘某等人设计的销售返利、提成等模式上,用于所谓的投资项目支出占比极低。目前,刘某等人因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就此,省保险行业协会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近年来,保险理财诈骗时有发生。而利用保险退保理财、保险保本补息等幌子实施的非法集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保险消费者注意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理性,不要侥幸。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不是“圈套”就是“陷阱”。要坚守理性投资底线,想想自己懂不懂,看看风险大不大,想想收益合不合实际,不要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蒙蔽双眼。
要稳健,不要冒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还可能是投资骗局。要合理评估自身承受能力,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不冒险投资。
要警惕,不要盲目。收益丰厚、条件诱人、机会难得、名额有限都可能是忽悠,一定要警惕、警惕、再警惕,绝不要听风就是雨,盲目“随大流”。
转自:太原晚报
来源: 山西日报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7184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