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近日,联合智评发布的私募理财月报(以下简称“月报”)显示,截至9月末,23家银行理财公司累计发行私募产品5024只,较上月末增加179只,理财公司私募产品发行总量环比增速处于近半年来较低水平。
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私募理财发展迅速,不过在全部理财产品规模占比较小。普益标准指出,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私募产品仍以中低风险、中长期限的开放式固定收益类为主,但“固收+”、权益类、混合类、FOF型,以及科创、定增、私募股权和量化策略等主题的产品线不断丰富,理财市场格局日臻完善。
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居民财富增值是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政策环境向好,国民对于理财的需求上升;同时,私募投资渠道拓宽,行业合作进一步加深,这给私募理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私募理财不等于“高风险”
月报显示,2022年9月,银行理财公司新发私募产品179只,发行数量较上月减少15只。具体在产品方面,新发私募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达93.85%;整体风险偏好仍较为保守,中低风险及以下产品占比环比上升2.95个百分点,为71.51%,三级(中风险)及以上风险等级的产品数量占比下降2.95个百分点至28.49%。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冠苕咨询创始人周毅钦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私募理财产品,并不等同于我们传统认为的高风险产品,实际上,在风险等级上的分布,和公募理财产品的整体结构差不多,主要还是以前三级产品为主,四、五级的私募理财产品占比略高于同等级的公募理财产品。从资金的投向来看仍然和公募比较类似,但也有少数投向权益和非上市企业股权等高风险资产的试水产品。”
“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私募理财产品二级(中低)风险的产品数量最多,占比达到了70%以上,其次是三级(中)风险的产品,但占比只有一成左右,整体来看,私募产品的风险等级以中低风险为主;从产品类型上来看,固收类产品的数量占比最高,达到了八成以上,整体来看,私募类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仍以债权为主要投向。”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如是说。
中信建投银行团队指出,相比于公募理财,私募理财的资金投向可选性更广,目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流;投资灵活度更高;投资规模不受限;同时,不少理财子也积极探索非标准化债权类、权益类和商品及衍生品类的资产配置,参与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私募理财销售端受限较多,各家理财子主要借助母行渠道销售。
谈及私募理财产品占比低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银行理财市场,公募为主力,私募为小众市场,符合资管行业的规律,在现阶段也是必然的。一是,银行私募理财产品主要面向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有门槛的;二是,满足合格投资者门槛的客户,因为资金实力、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分布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另类投资、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等投资领域。银行私募理财产品并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投资偏好与现有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相匹配的,比例不是特别高。
完善产品体系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各类金融风险集聚,私募理财产品看似门槛高,但并没有给客户带来良好的回报,甚至有些还远不如公募产品。所以,大环境下,私募产品并没有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体验,这对于银行或理财子公司想做大私募理财产品这块蛋糕带来了困难。另外,销售端受限较多,各家理财子主要借助母行渠道销售。”周毅钦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也坦言,高质量的私募理财难以脱颖而出,私募理财存在着多而不精的问题,在规模上远远落后于银行理财、国内的公募和境外的私募;同时,私募理财的内部控制及合规水平亟待提高,私募理财行业本身良莠不齐,不断出现违法违规被查处,行业整体的内部控制质量及合规意识、合规水平相比银行理财仍然有一定差距。
谈及背后原因,杨海平认为,目前看银行及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发行私募理财产品难点主要有: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目标客群定位不清晰,推出的产品吸引力不足,目前发行的银行私募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为主,风险等级以中级和中低等级为主,这与银行的传统优势有关,也反映出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目标客群定位的困境;运营团队和运营体系建设的困境,就目标客群、投资资产、投研要求等方面看,银行私募理财产品和公募理财产品的打法有很大差别,由此也导致银行或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在运营团队和运营体系建设方面出现困境,单独建设团队或运营体系,成本收益较难匹配,不单独建团队或运营体系又很难做到统筹兼顾。
普益标准研究员孙圣钦也提到,当前的私募理财多为封闭式产品,且投资期限较长,但其业绩基准和资产配置又相对公募理财差距较小,因此很难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大多数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权益市场,尤其是私募股权业务仍处于了解和探索的初期阶段,不具备足够的投资研究能力,这导致私募理财产品整体创新性不足。
随着中国目前政策环境向好,国民对于理财的需求上升,私募理财产品机遇和挑战并存。
孙圣钦向记者分析,从投资端看,由于政策对私募理财的投资限制较少,私募理财可以借道权益市场,尤其同创投和私募股权机构深度合作,充分享受国内产业升级和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并同保险、券商和基金资管等产品为国内资本市场发展注入长线资金;从需求端看,随着我国居民的财富水平和分散化需求的不断上升,未来高净值客群对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配置也将相应增长,这有助于私募理财产品的发展。
不过,孙圣钦也坦言,在业务转型方面,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对权益市场的认知普遍较低,其私募理财的持仓较为保守,更多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同公募类理财同质化的问题明显,这不利于私募理财的差异化竞争;销售方面,私募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相对公募理财差距不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此外,理财子更多依靠其母行的渠道销售私募理财,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中信建投银行团队表示,资管新规发布以来,我国高净值人群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多元化的理财需求,银行理财子的私募理财产品也在快速发展中。
一方面,与公募产品相比,私募理财产品规模小,可操作空间大,能够及时依据市场动向对投资策略进行调整。虽然较高的投资门槛以及只面向特定合格投资者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募理财,但私募理财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客户的特殊投资需求,有较大的创新潜力。此外,私募理财相比公募理财,更注重风险的监管,其行业运作更加规范,产品安全性、私密性都更强。
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投资属性的下降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净值客群的投资策略也在发生变化,投资的需求日益强烈,私募理财将成为他们的重要选择之一,未来预计会持续走强,市场占有份额逐渐提升,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对此,中信建投银行团队建议,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应开发创新保本理财发展模式,挽留低风险客户,由于银行私募理财行业,产品整体的风险系数偏低,投资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银行理财子可以参照结构性存款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监管要求的低风险私募理财产品,挽留风险敏感度较高的客户;完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元需求;抓住机遇大力拓展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加强与各部门以及各行业的沟通协调,理财子可以进一步布局非金融机构销售渠道。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7997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