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牡丹江产业项目集聚共拓市场2、黑龙江牡丹江新添一位大富豪,白手起家创业33年,如今身价23亿3、德兴窗帘何以一路“繁花”
牡丹江产业项目集聚共拓市场
黑龙江日报11月15日讯 日前,中省直媒体“金秋走龙江”记者采访团一行赶赴牡丹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百威啤酒项目开工地、汇能光电等项目,在牡丹江市阳明区,走访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采访团一行看项目落地,看项目转型,看项目发展,惊喜地发现,牡丹江产业项目集聚带来的叠加效应明显。
位于牡丹江市经开区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的百威英博(牡丹江)啤酒厂项目,建设正酣。该厂厂长陈国龙介绍,项目总投资16亿元,规划占地约26.68万平方米,长远规划为年产100万吨。项目一期计划投资6亿元,年产量为30万吨,产品主要销售牡丹江市及周边地区。
第二期和第三期将根据建厂及业务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远东地区。项目一期建成后,预计年实现税收15000万元,拉动就业300人。项目计划今年主体竣工并投入使用,预计2017年2月出酒。
华安塑材项目是老字号改造升级的成功样本。这个由牡丹江华安塑料有限公司及自然人股东投资建设、总投资3.5亿元、占地15万平方米的项目,主要生产塑料型材、木塑装饰板、民用与工业铝合金型材。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华安无论是市场销售、科技研发、融资渠道都举步维艰,企业面临新的抉择。2015年企业投资1.48亿元,启动二期工程,在市场竞争上走出坚实一步。
华安负责人说,老字号企业的改造升级是“逼”出来的,市场倒逼产品升级,产品倒逼企业转型,企业倒逼老板换脑。这就是华安的启示录。经过几年的发展,华安企业实现单纯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拓展,由自有资金生产向融资上市拓展,由传统销售渠道到网络营销拓展。并于2015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在黑龙江红星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战略发展部总监杨德全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红星乳业生产链及天然有机牧场。杨德全介绍,2009年,红星落户牡丹江市,于2015年9月筹建了自有牧场,从规划、建设、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完全按照有机的标准进行,打造种、养、加、销于一体,农牧对接、种养结合的现代高效乳业全产业链运行体系已初具规模。记者了解到,红星致力于多元化乳品产业并进发展,当前品类涵盖巴氏奶、酸奶、婴儿奶粉、成人奶粉,未来三年之内陆续发展奶酪、鲜奶酪、冰淇淋、黄油、布丁、牛乳饼干、婴童高蛋白营养辅食、特殊机能配方奶类等产品,集中围绕以乳品为主原料的健康型事业群产品组合,续写62年红色品质经典。
位于牡丹江市经开区的汇能光电项目,让记者团感受了激光技术的神奇。该项目总经理马德乐介绍,汇能光电于2014年12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制造和研发总部基地,汇能光电与德国、美国等一线国际激光光源及自动化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还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及清华、北航、太原理工、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加工中心等国内高校建立往来关系及产学研创新人才基地。根据市场发展需要,2015年底,汇能光电入驻牡丹江开发区,保留北京总部作为研发、服务、营销管理的基地,保持深圳公司原有业务线,将沈阳公司、苏州公司、山西公司业务整体平移牡丹江。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亿元,分两期建设。目前,项目一期80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具备生产和研发条件,相关的激光测试设备和10多套激光切割、焊接、3D打印设备样机已经研发和制造完成,二层小功率激光设备已实现试运营。项目建成后,年实现税收4000万元,拉动就业100人。争取未来5-10年内引进50个项目、投资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的目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牡丹江重点产业方向逐步明晰,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陆续实施,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层次有所提升。从这几个项目管中窥豹,记者似乎看到了牡丹江产业项目集聚奋进的铿锵步伐。
黑龙江牡丹江新添一位大富豪,白手起家创业33年,如今身价23亿
改革开放后,大批有志青年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加入到创业大军的队伍当中,他们的出现,成为了国内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流砥柱。我们历时数年时间,研究了数百位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后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集智慧、勤奋、胆识和机遇于一身,或许以钱多钱少去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稍显片面,但从这些商业大佬的故事里,去探寻那些值得我们深刻学习的闪光点,不可否认是十分有价值的过程。
牡丹江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因横跨牡丹江两岸而得名,是黑龙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俄相互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牡丹江历史悠久,自古人杰地灵,现如今,在牡丹江人民的共同建设下,这座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硕果。
在本期的《BOSS研究社商业传奇人物传记》中,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商界大佬创业故事的主人翁,便是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优秀民营企业家边书平先生。据悉,边书平先生的个人财富,主要来源于其掌舵的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森鹰窗业”)。虽然边书平先生本人此前并未登上过任何形式的富豪排行榜,但我们根据已有的可靠数据进行推算后发现,目前,边书平先生及其家族成员的身价,保守预计已经超过了23亿元人民币,这一身价数据,足以让他在众多的牡丹江籍企业家中跻身前列。那么接下来,BOSS研究社便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这位从咱们牡丹江走出的优秀企业家。
出身平凡
他是黑龙江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国内木窗行业的开拓者。1963年6月,边书平出生在牡丹江的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1981年的高考中,边书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相继获得了自己的学士和硕士研究生学位,成为了那个年代老家当地罕有的名牌大学生。
边书平
第一桶金
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东北大地,1988年,随着海南省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正值硕士毕业季的边书平受此影响,毅然放弃了进入公职单位工作的宝贵机会,毅然决定投身商海。他先后做过中央空调安装、装修、修路、消防工程等等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借助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契机,迅速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到90年代末时,他已是身价数千万的“大老板”,在哈尔滨商界也小有名气。
边书平
觅得新商机
1998年,在一次前往德国考察市场的过程中,细心的边书平发现当地的窗户不同于国内的铝合金窗和塑钢窗,而是采用木材制作,不仅漂亮美观,而且密封性和隔音性也比铝合金和塑钢产品要好,而此时国内的此类木窗市场,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让商业嗅觉敏锐的边书平意识到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前景。回国之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并于同年正式创办森鹰窗业。
边书平
当年,由于铝合金和塑钢窗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导致绝大多数的客户对他煞费苦心从德国引进的木窗并不感冒,为了将这一好产品推出去,他开始动用自己身边一切的资源和人脉,亲自扮演着“推销员”的角色,逐一拜访各大建材市场和地产公司。在不懈地努力下,1999年,森鹰窗业成功拿下了哈尔滨人和名苑的木窗安装工程,并迅速收获了用户的一致好评,森鹰创业逐步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
发展壮大
随后,边书平又开始加大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让森鹰旗下的产品相继通过了各类全球级别认证,2012年,森鹰窗业打造出了国内首款被动窗Passive120产品,一举奠定了自己的行业标杆地位。如今,森鹰窗业历经二十余年的行业深耕与沉淀,在边书平的带领之下,已经成长为国内木窗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型”企业。
森鹰窗业
新篇章
2022年9月26日,对于边书平来说,无疑是从商多年来最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一天,他带领着自己一手打造的森鹰窗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深交所创业板顺利挂牌上市,本次上市成功,不仅掀开了企业发展历史上的崭新一页,同时也让边书平正式跻身到“亿万富翁”的行列,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之后,迎来了属于他商业时代的“高光时刻”。截至BOSS研究社发稿,森鹰窗业的总市值已经直逼30亿元大关。
森鹰窗业登陆创业板
森鹰窗业股市行情
身价大涨
根据森鹰窗业向深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文件中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前,边书平以自然人的身份直接持有森鹰窗业73.9%的股份,拥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其妻应京芬女士还持有公司9.46%的股份,夫妻二人合计持股比例达到了83.36%,在经过发行新股稀释之后,这一数据目前降至约62.51%,以森鹰窗业当前的股价来计算,在本次上市之旅中,边书平夫妇的身价暴涨了近19亿元人民币。
森鹰窗业上市前的股权结构
除此之外,我们还翻阅了森鹰窗业自2017年以来近6年的财报数据,其中2017年至2021年,森鹰窗业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6107万元、5978万元、7586万元、1.27亿元、1.28亿元,2022年上半年,森鹰窗业实现净利润2398万元。因此,以边书平夫妇当前所持股份对应的价值,再加上这部分净利润对应的应得分红来计算,目前,边书平、应京芬夫妇的身价至少应该在23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也恰好印证了我们在文章开头处对于其身价数据的猜想。
边书平在上市仪式上致辞
致创业者
成功绝非偶然之事,对于创业而言,一是需要锐敏的嗅觉去察觉到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商机;二是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三是需要对自己和企业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明白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祝广大创业者,马到成功!
你对森鹰窗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吗?
文章不作商业用途,无意侵犯任何人的权益,如有信息纰漏请私信作者修正。本文系原创作品,谢绝转载,抄袭、洗稿必究。
德兴窗帘何以一路“繁花”
来源:当代江西
从无中生有到遍布全国,德兴窗帘何以一路“繁花”?
《繁花》剧照
今年的开年大剧《繁花》已迎大结局,但仍产生的余温不减,这部依然是热播剧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剧中多位经典角色被热议,比如因一句“安~妮~”而出圈的“范总”。
为了推销“火烧丝光棉”T恤,他孤身入沪,多方周旋,一心将“三羊”打造成中国名牌,让观众看到他诙谐圆融外表下钻研面料技术的苦心。在汪小姐创业受挫时,他雪中送炭,精明圆滑更有情义之心。不少网友称“在他身上看到了那个年代企业家奋斗的缩影。”
其实,在中国纺织业的江湖中,也有一群来自江西的“范总”,窗帘市场的“德兴帮”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第一批南下打工的德兴黄柏乡人从学徒开始做起,凭着一辆单车(三轮车)跑市场,从安装到批发到生产加工,再到自立门户创业。
如今的德兴窗帘军团从业人员超3万人,生产、经销的窗帘占据全国市场的近60%,造就了“黄柏窗帘传九州”的行业奇观。
蓝蜻蜓公司生产线。陈玉霞/摄
低调的中国窗帘之乡
在国际轻纺城、全球最大的纺织面料集散中心——浙江绍兴柯桥,德兴籍企业卓亚遮阳的梦幻帘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裁布、压夹片、烫衬布。该公司营销总监潘奇枫告诉记者,公司主推的梦幻帘可用洗衣机水洗,是近期的热销产品,深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绍兴柯桥,当地超一半的窗帘企业、经销商来自德兴;在上海嘉定轻纺城,随便走进一家窗帘厂或者窗帘连锁店,很容易就碰到操着德兴口音的老板。
说起德兴,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亚洲最大露采铜矿”“中华千年银矿”“江南之首金矿”……德兴也因此被称为“金山”“银城”“铜都”。但少有人知的是,德兴还有一张更为低调的“隐性”名片——中国窗帘之乡。
不到30万人口的德兴,占据着中国窗帘市场的半壁江山,创造了超5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它的触角伸到了中国每一个县级市,东至舟山、南至三亚、西至拉萨、北至牡丹江,中国县级以上城市,都有德兴人在经营窗帘;
它的复制能力堪比“义乌模式”,新产品、新款式一经上市,能在半个月内抵达全国各地的窗帘连锁店……
从无中生有到遍布全国,德兴窗帘何以一路“繁花”?
在德国斯图加特国际门窗及遮阳技术展上,蓝蜻蜓公司正在向海外客户介绍公司产品。徐娟/摄
1.0时代——“单车游击队”
“德兴窗帘是一个单车拖出的产业。”江西蓝蜻蜓董事长倪封庭对此深有感触。倪封庭是德兴黄柏乡人,1996年开始开办窗帘厂,也是最早一批“单车游击队”。
黄柏乡位于德兴市西南部,人口近四万人,和德兴其他乡镇不同,黄柏乡既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林地资源。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批南下打工的黄柏人从学徒开始起步,在掌握窗帘原材料进货、加工制作、安装等流程后,逐渐开始自立门户。
同样是孤身闯荡,相比于《繁花》剧中国营厂出来的“范总”,第一代“德兴帮”条件更为艰苦。他们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从蹬单车(三轮车)跑市场开始,黄柏乡洋田村的吴红就是其中一位。
1996年,22岁的吴红揣着13000元南下创业。“骑着单车,拖着窗帘轨道,挨家挨户地安装。”回忆过去,吴红记忆犹新。如今,吴红创办的企业红宇帘饰已经成为浙江绍兴柯桥排名前三的窗帘生产企业,年出货量超600万米,产品远销欧美非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剧中,范总在沪联商厦推销时,一句“不是国外的才是名牌,我们的质量也蛮好的”道尽开拓市场的心酸。30多年前,窗帘行业还是台商的天下,慢慢地,市场上多了一支支来自黄柏乡的“单车队”,赚100元肯做,赚50元也肯做,工价低廉甚至有些“不讲武德”,且款式洋气、质量和台商不相上下。
在闯出了一番天地后,他们纷纷就近拉家人、老乡入伙。就这样,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于是,一批又一批的黄柏人放下锄头,告别家乡,加入窗帘产业。黄柏乡还带动了周边万村、泗州等多个乡镇,甚至与黄柏乡毗邻的景德镇乐平市加入其中。
卓亚遮阳的梦幻帘生产线。潘奇枫/摄
2.0时代——突围的“蚂蚁军”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让很多相关行业赶上了高成长的历史性机遇,窗帘产业也迎来了它的春天。“‘德兴帮’是蚂蚁军,勤劳肯干,什么苦都能吃,虽然大家文化程度不高,但目光长远,不计较眼前得失。”见证了德兴窗帘发展黄金30年的德兴市高新区副主任徐和明总结到。
蚂蚁军,先占领地,后谋发展。吃苦耐劳的黄柏人像蚂蚁一样,出生草根,却无比坚韧。他们资源不怕少、企业不怕小、身段不怕低,瞄准质优价低的“市场缝隙”,见缝插针,不计成本地从边角活做起。
在完成原始积累后,为避免老乡之间恶性竞争,大家向外伸出“藤蔓”,到全国各地开办窗帘厂、窗帘连锁店。加上黄柏人性格豪爽、热情大方、广交朋友,每到一处便迅速在当地扎下根来。从安装到批发到生产加工,造就了“黄柏窗帘传九州”的行业现象。
山水悠长,阻挡不了德兴人往外开拓的步伐。在深圳窗帘展销会上,40%的参展企业是德兴人开办,而在上海窗帘展销会上,这一数据更高达70%。德兴窗帘在全国窗帘市场的统治力在全国各地的窗帘展销会上可见一斑。
江西蓝蜻蜓事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正为出口订单加紧生产。陈玉霞/摄
3.0时代——遮阳产业弄潮儿
窗帘行业门槛并不高,当行业“跑马圈地”时代进入尾声,当企业利润不断摊薄,新一轮的问题也摆在了窗帘企业的面前——或做大规模、或做长链条、或通过不断创新打破现有行业格局。
为此,近年来,德兴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谋划推动遮阳产业发展,立志将德兴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国际遮阳产业城,并在土地使用、财税支持、物流补贴等7个方面给予回乡企业扶持,集合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以政府、企业合力,完成产业更长远的规划和发展。
帘邦窗饰正是受益的企业之一。“从浙江迁回德兴之后,公司规模大了不少,产能增长了10倍。”帘邦窗饰总经理徐雪生告诉记者,该企业也迅速成长为全国前三的蜂巢面料供应商。
据统计,德兴市高新产业园共有28家遮阳相关企业,年产值近20亿元。为了全产业链支持德兴窗帘发展,德兴市正着力打造配套的数字产业园,探索“数字经济+直播电商产业”,助推德兴窗帘上云卖货。
为了让德兴人在家门口办窗帘展销会,德兴还全力打造集批发零售、研发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遮阳产业交易博览中心,吸引全国遮阳产业龙头企业到德兴集聚。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德兴帮”的“老范总们”尚在熠熠发光,“小范总们”已崭露头角。如今的德兴窗帘,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德兴窗帘已发展到竹帘、卷帘、珠帘、木百叶帘、铝百叶帘、蜂巢帘等多种材质,100多个品种,其应用领域从家装、工装拓展到汽车、阳光房等遮阳领域。
近几年,德兴窗帘搭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出电动遮阳、温度感应、电脑遥控等高科技品种,还设计出“全屋智能窗帘”的一体化方案。
德兴窗帘还是行业的风向标。来德兴创业的江苏无锡籍企业家——德兴市光耀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阮潮永说:“中国每一个县级市都有德兴窗帘的领头企业,德兴,是中国窗帘的风向标,对窗帘市场潮流趋势的感知最为敏锐。在中国,一款新的窗帘产品一经面市,半个月内,就能到达全国各个县级市的窗帘店。”
如果说,第一代“德兴帮”卖力气,第二代占领地,那么,第三代正成为遮阳产业的弄潮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不断奋进。而“中国窗帘之乡”正变成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名片。
在电视剧《繁花》中,范总的最后一幕是在夕阳的余晖中和汪小姐挥手作别,说着“江湖再见”。而德兴窗帘(遮阳)产业还在“轻纺江湖”续写它新的传奇。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3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