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杨明送孩子们回家。 史开心 摄
9月7日下午,乌江北源,六冲河畔,炊烟袅袅。
悬崖下的山路上,个子瘦高的杨明正走向黔西县观音洞镇熊洞村幼儿园,曾经英俊的面庞早被高原之风吹得黝黑。
“杨老师,你来了!”看到满头大汗的杨明走上山崖,57岁的幼儿园教师赵国贤赶忙进屋倒水。
杨明是这里的常客。几年来,给孩子们送衣服、书包、玩具、食物,给孩子们义务教学,这里的山路他已经走了无数遍。
从2009年支教开始,杨明已经在大山深处的黔西县任教11年了。回想起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他说:“只想为山里的孩子们多做一点事。” 情系乌蒙,用心陪伴山里娃
杨明拿出手机,翻出一张自己的照片:一个白衣白鞋的少年,走在山路上,意气风发。
时光回溯到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杨明,跟随娃哈哈爱心支教团来到了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那年,他25岁。在这之前,毕业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他在沿海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薪过万。
2010年,其他支教队员纷纷离去,孩子们哽咽着对杨明说:“杨老师,真想您一直教我们,初中、高中、大学……”
望着孩子们的眼神,杨明选择继续留下。那年,他考了黔西县特岗教师。
11年来,从金碧镇瓦厂小学到观音洞镇景山小学,从观音洞镇新合幼儿园、熊洞幼儿园到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杨明主动请求到任教条件较差的村寨,住空教室、租民房,“这样能更加贴近学生,关心陪伴他们。”
“早些年,买菜做饭、家访都要走路,还有挑水,少则四五里,多则十几二十里。”杨明说,自己到过40多个村、做过近千次家访。
今年4月,杨明到了黔西县锦绣学校,这是一所处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学校。
进了城,有了教师宿舍,但他经常睡门卫室的空余床位。他说:“每天能看到学生走进校门,就很开心。” 做一朵“山花”,为孩子带去芬芳
今年,家住黔西县金碧镇杨家店村的董娥和董兰,分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她俩有个共同的决定:报考家乡的特岗教师。
11年前,在瓦厂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杨明问孩子们的梦想时,年幼的董娥和董兰异口同声:“杨老师,我希望以后像您一样,当一名老师。”
“前不久,接到两位学生的电话,知道她们一直坚持儿时的梦想,我很欣慰。”杨明说,他希望学生走出大山的同时,更希望他们回来建设家乡。
过去,乌蒙山区的万千村落因为贫困,很多老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走,教育严重滞后。
多年来,杨明目睹了乡村教育的变迁。他相信,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加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来到山里、留在村里。
杨明的微信名叫“山花”。他希望自己像山花一样,盛开在乡野,为孩子们带去芬芳。
“教育不该只教知识,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育更应该致良知,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叫作‘情怀’的种子,把学生培养成记得住‘乡愁’的人。”杨明说,如果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家国情怀,愿意反哺家乡,农村的发展定会更好。无私奉献,一点都不后悔
“杨老师,快进屋坐!”9月8日,来到观音洞村,村民秦良国老远就开始招呼杨明。
“杨老师没在这里教书了,大家都觉得挺可惜。”秦良国指着墙上的一张张奖状说,“以前,杨老师经常打着电筒走山路,来家里给孙女补课,孙女的成绩一直很好,多亏他的关心。”
在黔西县城开书店的韩祖发,亲切地称杨明为“好兄弟”。因为杨明经常到书店给孩子们买书,韩祖发深感敬佩,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他关心学生,尤其是困难学生。”谈及杨明,韩祖发有些伤感,“我大他8岁,他看起来比我老,头发都白了。”
10年里,杨明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近8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为15所学校捐赠物资100多万元。
对学生无私,对自己却很“苛刻”。“衣服一般网上买,打折换季的,便宜,今年就买了两套职业装、一双皮鞋、一双运动鞋。”杨明说:“这下可以几年不买了。”
“他把我们当成了亲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说起杨明,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大山里的生活这么艰苦,对自己的选择后悔吗?”记者问。
“一点都不后悔。就是遗憾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在教室的许愿墙上,杨明这样写道:父母,来不及握一握你们的手,白发已经爬满了你们额头。多想把你们相拥,说一声爱,却没有勇气说出口……(记者 汪瑞梁 翟培声)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4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