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一战到底宁波战疫六字诀:防、卡、守、救、援、帮

疫情突袭,警报拉响!

这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这是一场艰苦战疫,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

号角一声,全民出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一个多月来,宁波以战时状态,雷霆之势,争分夺秒,连发六箭“防、卡、守、救、援、帮”,用果敢与行动,用速度与效率,用真情与温度,书写宁波答卷。

据市卫健委今天发布的疫情通报显示,宁波无新增病例,连续10天只新增4例,累计157例,出院病例109例。

据市发改委昨天公布的消息,全市规上(限上)企业复工14764家,复工率91.5%;52个省重点工程项目全部复工,271个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复工,复工率99.3%。

在宁波港,集卡车来回穿梭,港口物流基本恢复;轨交3号线一期、3号线二期先行段钻声隆隆。

城市公共交通跑起来,商超、景区、文化休闲、公共场所次第开起来,城市正在重焕生机与繁华……

防——精准防控

病毒,前所未见;形势,空前严峻。

被魔鬼袭击的城市,远不止武汉。900公里之外的宁波,亦不能幸免——

1月22日,宁波发现3例确诊病例!

市卫健委首次疫情公告,有如战书,瞬间传遍宁波。

疫情,就是命令,一刻也不能耽搁!

“以最快的速度按照疾控的规律运转起来,跑在病毒扩散的前头,坚决形成在第二道防线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围剿。”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响应,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组长郑栅洁下令,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

一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阻击战,就此打响。

“做好人员排查,最大限度减少公众聚集!”宁波市新型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出“一号指令”。

兵贵神速!

一条条“一级响应”举措瞬间抵达,一场场“新闻发布”信息公开透明——

1月23日,宁波停发湖北班车包车,取消寺庙新年祈福活动,停止所有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体育局直属场馆暂停向公众开放,各类寒假培训停止;

宁波机场、铁路客运站及全市10个渡口码头和30个汽车客运站全部配备体温检查设备;

疾控中心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解答市民提出的新冠肺炎防控问题。

高效决策,精细落实!

1月26日,铁路宁波站对所有进出站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公交集团、轨交集团呼吁市民乘坐公交地铁全程戴口罩;

1月27日,宁波发出通告,除保障公共运行、疫情防控、群众生活等三大类必需企业外,其他企业一律不早于2月9日24时前复工;

1月29日,地铁部分车站暂停运营,高速多个出入口关闭;

1月30日,对所有居民排摸清查,落实到"一家、一户、一人";

……

2月初,切断输入型传染源后,内防扩散成为当务之急!

宁波采取最严厉、最果断措施——2月4日,“十二条铁律”出台!

此后,地铁全线暂停运营;全市零售药店暂停销售发热、咳嗽类药品;社会餐饮禁止聚餐进食、停用中央空调;发热病人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管理,一律由专车接送发热病人,最大限度阻断疫病传染源……

一条条硬措施,一道道紧急令,常常是深夜从灯火通明的市防控指挥部发出,24小时精准施策,大数据赋能——

外来入甬人员自助申报系统开通,健康信息填报,快速通行;

启用“宁波全域一码通”系统,实行绿码、黄码、红码“三色”分类管控;

全面推行“五色图”,分区分级精密智控,差异化管理;

发布“疫情图”与“复工图”,分区域、分时段、分行业推进复工复产;

“防控有力,复工有序!”这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报道宁波防疫的共同“关键词”。

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两确保三争取……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一个个跑在病魔前面的战术,落地有声、立杆见影,坚决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

01:07

卡——重点卡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卡住“点位”,切断传染源!这是没有退路的抉择。

机场、路口、车站“每车必检、每人必测”,乡村、社区、楼道“党员上一线,群众户户见”……

“你好,请配合出示你的身份证件。”简单一句话,陈国冲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一次次地为过往人员登记检测。

53岁的陈国冲是海曙区石公路管理所所长,从早到晚都驻守在宁波南大门之一的甬临线鱼山头检测点。

“我不辛苦,这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朴实的言语,掩饰不住他满眼的血丝。

镇海蛟川派出所的公安民警一天处理六七百条信息,摘下手套时,皮皱得不成样子的双手,让人泪目。

现场值勤人员不够,宁波一纸动员令,机关党员干部冲锋一线当“后援”。

“我是党员,我上!”高高飘扬的党旗,成为战疫中最耀眼的“宁波红”。

千千万万的“门将”,将一个个可能入侵宁波的病毒阻断。

从武汉返甬的新宁波人吴燕怎么也没想到,宁波反应会这么快!

那是1月22日早上,社区工作人员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

“从武汉疫区回来需在家隔离,每天监测体温,你最近不要出门了,需要什么告诉我们……”工作人员说。

当天,宁波首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但应对之策已经落地。

阻断传染源,坚决实施隔离!这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前提和基础。

这个春节,90后湖北女孩小方独自在宁波的公司宿舍过了14天,一步未出大门。

春节前,她回到湖北家乡与家人团聚。回到宁波后,她主动去医院做了检查。“我不想因为自己的一个疏忽,影响到别人。”尽管当时她没有任何症状。14天后,小方解除隔离,守住了自己。

严格的“一对一”跟踪管理、“点对点”的随访措施、健全隔离观察的流程机制,宁波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鄞州中河街道盛世天城一期,一位户主被列为疑似病例。很快,卫生院与疾控中心上门,将户主送至定点医院,其家人送往集中隔离点。

“封楼管理!”疑似病例户主转为确诊病例后,居委会、街道联社干部一起,召集业委会和物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临时指挥中心。

因为一人确诊,整幢楼共69户居民,居家隔离观察14天。

非常时期,非常之策。

一人患病、全家隔离,一户有情况、全楼集中观察!宁波继“封楼”之后再施严防死守之招,开辟更多更大规模的集中隔离观察点,杜绝一切隐患。

隔离不隔爱。

仅仅在老家武汉待了29小时,新宁波人“桐半塘”方女士便折返宁波。返甬后第一件事,不是隐瞒,而是主动报备,自我隔离。

对于方女士,这座城市透露出文明爱心的脉脉温情。

得知情况,同楼道的邻居及时送来温暖:“有状况及时说,我电话不关机”“我给你们拿点儿饺子,放门口自己拿啊”……

不只是“桐半塘”,对隔离的人员,这座城市没有遗忘,没有歧视——

在海曙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吃穿住行样样全保障,在这里“住的是客人、而不是病人”;

在慈溪国盛纸业,返甬女工岑女士在隔离点无法如厕,慈溪妇联为她“封”了一层楼;

在宁海桃源、跃龙街道,32户居家隔离人员收到鲜花和礼物……

“隔离就是战争!唯有将严格隔离坚持到底,人类才有可能赢得胜利。”武汉著名作家池莉说。

在任何一个艰难时刻,这份理解和默契,就像人性之光,照亮前路。

守——全民共守

这不是空城,这是宁波人的众志成城。

疫情升级后,宁波启动防控“十二条铁律”,社区、村庄实施“封闭式管控”,所有市民一律不串门、不集聚……每个社会细胞都成为疫情防控的阵地。

海曙白云山庄,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小区”,得知业主买口罩有困难,业委会牵头团购了2000个口罩;身在外地的业主买不到口罩,小区发快递寄过去;3名保安因疫情不便上班,十多位业主主动站出来,轮流顶替值班。

而在海曙郡庙社区,因为积极配合居家观察,李先生一家收到了街道颁发的奖状——最佳疫情防控支持奖,街道感谢他们在居家隔离期间支持配合基层防控工作。

守好小区出入口,坚决不漏一人!

6056户居民,2万余人,65%来自省外……这是“超级社区”鄞州海创社区的标签。

这些日子,身穿一次性防护衣的保安、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以及社工和物业人员,分头对来往小区的人员一一登记。

出去多少辆车、进来多少辆车,都用“正”字计数;进来的人员,必须记下日期、时间、房号、姓名、体温、从哪里回来、联系方式、记录的值班员等。

“我们社区实在是太大了,不敢马虎啊!”海创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波平感慨。

管好每一家,坚决不留一个盲点!

“峰南社区林书记,抗疫救灾奔一线,为了百姓打喷嚏,每天奔到社区去,喇叭装在汽车里,普通口罩拿出去,不收百姓一分钱……”

这是北仑区竹湾村村民创作的一段顺口溜,送给峰南社区党委书记林海云。他夜以继日奔波在5000人的拆迁安置社区,只为守好每一个关口。

镇海澥浦岚山村妇联主席陈秀英得知村民要办喜宴,三番五次上门苦口婆心,最终说服村民取消宴席。这段时间,陈秀英劝导40余户村民打消了聚会聚餐的念头。

火眼金睛,不放过一个蛛丝马迹!

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鄞州东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一峰走遍了辖区30个小区,排查每一个人,筛选每一条数据,被群众称为“铁娘子”。

不惧风雨、不分昼夜,查人到户、查漏补缺,只为让病魔无处藏身。

“口角一响,把门关好!你乱跑,是害虫!”

城市按下“静音键”,但市场供应平稳有序、物资保障紧急调拨、水电气基本公共服务正常运转……宁波百万市民甘当一个个自律者,守在家里,宅在家里,心安天下。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城管队员当起社区志愿者,严守着城市街角的一道道防护网,万众一心筑起了一道道群防群治“铜墙铁壁”。

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同心!由此,宁波绝大多数地方降为疫情低风险区域。

守住最后一关,曙光就在不远处。

救——同心救护

与病魔搏斗,只为每一个生命被尊重。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是科学防治的治本之策。

“我出院了!”

1月31日下午5点,走出余姚人民医院隔离病房的一刹那,26岁的余姚小伙子小朱拿起手机来了张自拍,喊出了他蓄积已久的话。

小朱住院的11天,就是11名医护人员在隔离病区内,与病魔作殊死斗争的11个日日夜夜。

2月14日,身患多种基础性疾病的96岁陆老太治愈出院,她是我省最高龄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

陆老太的“新生”,是宁波、杭州两地专家和医护人员与病魔赛跑的战果。

每一个被治愈患者的背后,都是无数心怀医者仁心的“最美逆行者”“不计报酬、不论生死”挺身而出的无私付出。

“舍我其谁!”

1月19日,在赶往隔离病区的路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的王泓权主管护师闪过这样的念头。

这一天,隔离病区及时启动演练和运作。“我根本来不及整理行李。第二天就收治了第一例疑似病患,我就再也没回过家。”

在离家前夜,陈思翰主治医师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说:“现在社会上发了一场大病,很多人感染了。爸爸就要上战场了,也有可能被感染。但你不要怕,好好读书,像个男子汉一样。”

这位小男子汉跑去卫生间偷偷哭泣,他还不知道该如何承受父亲的背影。

“我看不见他们的脸,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眼神的温暖。”这是宁波6万多名医护人员在这场战疫中,定格在人们心中的画面。

没有硝烟,但他们同样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没有战斗,但他们同样奋战在生死第一线。他们以生命守护生命,把白衣作为战袍,铸就一道护卫人民健康的长城。

“今天1分的预防,远胜于将来8分的治疗,100分的抢救。”这是全球推崇的健康“1800定律”。

打赢阻击战,宁波动员全民防护,手机上、电视里、广播中一条条科普知识滚动播出,街头巷尾、小区楼道一条条横幅标语警示人心。

“如果有从疫区回,一定要向社区报”“主动宅家不乱跑,观察两周很重要”“戴口罩总比戴呼吸机好,躺家里总比趟ICU强”“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这样的横幅标语很直白、接地气,群众一眼就能看懂,直抵心灵。

口罩怎么戴、手怎么洗、体温怎么测、家里怎么消毒……宁波制作《宁波防疫宝典》,动漫、视频、H5,图文并茂、新颖生动,群众争相传阅,学以致用。新媒体以互动形式发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文明用餐、使用公筷”等诸多倡议,参与接力、响应承诺的人数高达上千万。

就在前天,宁波市防控办紧急编制的5万册《防疫手册》,分为大众版、科普版、企业版,悉数送达每个社区、村庄、行政服务中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广大市民要从自己做起,熟悉防疫知识、掌握防疫技能、落实防疫要求。”正如《防疫手册》前言所述,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宁波一定能早日迎来这场战疫的全面胜利。

尽己所能,使命必达!这就是宁波战疫中的全民力量。

援——倾情援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去,我一定去!”1月23日晚,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丁群力主任医师接到电话时,没有丝毫犹豫。

大年初一,丁群力和12名医护人员集结出征武汉,成为首批援鄂“最美逆行者”。

此后,一批,两批,三批,四批,五批……宁波医护人员向最危险的地方,迈出了最坚定的脚步。

“这个事情总有人要去的,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宁波95后护士单富华如是说。

来自东北的她,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驰援武汉一周后,单富华与母亲通电话时,妈妈含泪叮嘱“在武汉多保重”。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宁波义无反顾,紧急驰援。

缺人,3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缺药,包机向武汉空运急需物资。

“在武汉虽然任务重、压力大、条件苦,但有家乡人民的牵念和后盾,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不负重托,平安凯旋。”宁波市第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阮列敏动情地说,郑栅洁书记等市领导多次打电话给前方医护人员嘘寒问暖、深情关切。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驰援湖北,我厚爱你们!

为了解除援鄂和一线医务人员后顾之忧,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等四部门推出“暖心十条”,25条具体措施关爱“最美逆行者”;出台高含金量“教育六条”,为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入学升学开通绿色通道,实施一对一辅导。

人间最是动情处,茅舍檐下有清欢。

2月20日,一批专送武汉医护人员的特殊物资,温暖无数人。这批物资中,有防护服、电热毯等用品,更有香煎带鱼、泥螺、龙头烤等“宁波海鲜”。

家乡味道,念兹在兹。

在武汉,宁波医护人员演绎大爱无疆——凌晨2点,公交车上响起歌声,唱哭武汉司机;重症病房,念起一封信,共许一个心愿;两名患者治愈出院时,向宁波医护人员深深鞠躬……

在宁波,守望互助的真情故事,浸润一座城的百姓,更照见一座城的文明底色——

宁波8岁小男孩,倒空存钱罐到红十字会捐款,只为“给叔叔阿姨买口罩”;

207辆私家车纷纷加入“爱心车队”,24小为一线医务人员免费服务;

市民主动高速路口值勤人员、过往司机送上热气腾腾的姜茶,一杯姜茶暖身又暖心;

镇海95后农场夫妇日送100斤新鲜蔬菜给居民,他们说:这5亩地蔬菜,随便吃;

奥运冠军石智勇举起“爱心”,捐款10万助宁波战"疫";

……

至今,宁波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累计接受捐赠款物约3亿元。

这就是宁波!一座文明城市、大爱之城!危难降临时,只要一个眼神,人群当中,总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双双援助之手。

帮——合力帮扶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城市强。

疫情,让宁波企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急刹车”:用工难、交单难、融资难、运输难、原材料供应难……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宁波第一时间成立企业复工工作应急组,公布6部24小时热线电话,建立6个工作专班,部门横向联动,市县纵向协同,建立快速联办机制,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当天事项当天办结。

申洲国际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有1.7万名员工来自全国14个省市,按正常途径一时难以返岗上班。应急组现场办公,协调700多辆跨省际包车,启动“点对点”万里大接送,目前大部分员工已返程。

宁波从机关事业单位抽调13000多名干部下沉到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一线,弘扬“店小二”精神,当起“十大员”,一个个“特办员”“驻企员”、“保险员”,奔走厂区、走进车间,给企业送来“及时雨”。

针对制造、外贸、民生服务等企业复工的难点、痛点,宁波连续发力,密集出台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帮扶政策——

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8条政策,采取降低税费、减免房租、财政贴息等措施,预计可为27万家中小微企业减负60亿元以上;

促进企业复产复工20条意见,措施更加精准,包括发放返回员工包车补贴、延长外来员工居住证有效期、落实水电费减免政策、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照顾等,充分考虑企业复产的需要;

出台全国首个保险专项政策,为万家中小企业撑起“保护伞”,筹集100亿元小微贷款资金,企业最高可享受100万元贷款三个月的免息待遇;

实施外贸版“惠企12条”,为全市2.5万余家外贸企业纾解进出口难题;

推出服务业21条帮扶措施,让60万户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预计减负超50亿元;

落实“农业生产、农企复工、春耕备耕”13条举措,确保农产品生产保供;

建立“零次跑”的工作流程,让国家和省市一系列防控复工政策迅速落地。在江北创业园,生产负压救护车的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贷款审批流程,通过财政提前贴息,3000万元专项贷款的实际资金成本不到1.6%。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宁波各级政府和部门,与企业一起,“硬核”操作不断——

市场口罩缺,急事急办!宁波仅用14天,就为企业申请到浙江首张应急审批医疗器械注册证,支持27家服装企业紧急跨界转产口罩。本月底,全市口罩日产量将达200万只。

开展企业员工核酸检测,费用由政府买单,最大程度缩短健康观察时间,让员工迅速返岗复工。

2月18日晚,首趟定制务工人员免费返程专列从安徽阜阳抵达宁波,次日,三趟专列分别从贵州、河南、江西开出,两天间,3000名务工人员“回家”。而从21日至27日,11个免费班次专列,将带6600人返甬复工!

宁波驻甬各大航空公司陆续推出“定制包机”,全面接受企业复工复产包机申请。2月21日,宁波首架定制“务工人员包机”,从贵州兴义飞抵宁波;次日,165名贵州铜仁务工人员被奉化专程包机接回……

包机、包车、包专列,既化解了宁波企业复工复产缺员工难题,也消除了脱贫攻坚地区群众就业难之忧,一举双赢备受赞誉。

全产业链协同复工,一系列“宁波解法”备受关注。浙江新闻发布会上现场连线慈溪市介绍经验:打通梗阻,瞄准卡点“重点办”;贴收帮办,服务企业“上门办”;绿色通道,完善机制“加急办”;总结推广,循着标杆“赶超办”。

企业复工缺员工,师生顶岗助复产!宁波市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动员中职和技工类学校师生进企业紧急救援,余姚、象山等全市万名以上师生走进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兵”在危急之中培塑家国情怀。

砥砺初心,政企合力!这是宁波“四知”精神的生动注解!

“加油宁波,期待和你最美的重逢。”

2月20日,宁波外专局特聘专家隔空送来慰问,为中国,为宁波鼓劲加油。

此刻,宁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不灭,警报不除,战斗不止!

每一个千万分之一的心手相连,就是澎湃涌动的宁波力量;每一个14亿分之一的同舟共济,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国力量。

(甬派客户端记者 时晓竹)

【编辑:刘航】

高端隔热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高档隔音门窗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4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特稿:行走南平——感受七大产业绿色发展的闽北脉动
下一篇: 特稿|同舟共济山海间——共建“一带一路”绘就国际合作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