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内蒙古有条让人又爱又恨的景观大道2、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准格尔旗漫瀚调见证近200年“蒙汉情”3、长城低等“堡城”蝶变冬奥城,张家口何以“破圈”
内蒙古有条让人又爱又恨的景观大道
说起自驾游,有一条省道让自驾游爱好者又爱又恨。
爱的是一路风景美如画,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睛;恨的是这路实在是太难走,一路走下来会让人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这条公路就是内蒙古省道S303。
这里没有新疆遥远,却很少有人来,原因有两个:一是省道淹没在草原里,二是路实在是太难走。
来这里一定要注意路牌,否则一不留意就可能错过进入省道的路口。
内蒙古省道S303起于S101省道的宝拉格苏木,止于S203省道的零点,全程约300公里。
S303公路只有3.3米宽,笔直地伸向天际。由于一半路线是沿着中蒙边界修筑的,所以可以看到多处边境哨所,故又称为“边境小油路”。
沿途风景如诗如画,蓝天白云绿草,牛羊马儿欢腾。在旅途中可能很久都见不到一个人,只有满目美景,非常惬意。
S303路面很窄,仅够一辆车行驶,会车时要开到路基上。其中有80公里路段没有手机信号。
很烂的路段,那就是搓板路、弹坑路、泥巴路.......而且在雨季,所有的水泡子都灌满了水,蚊子奇多。
内蒙古省道S303,美景与烂路并存,让人又爱又恨。
推荐线路:
北京—张北—太仆寺旗—桑根达来—锡林浩特—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山(S101—S303—S203)
贡宝拉格草原,“京北第一天然草原”
贡宝拉格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京北第一天然草原”,素有“昔日皇家御马场、今日北京后花园”之美誉,是音乐电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拍摄基地。
湛蓝的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成群的牛羊散落在草原上悠闲地晒太阳吃草。这里是原始天然的北国草原,游牧文化的摇篮,蒙古文化的发祥地。
蒙古包里的奶茶、牧羊人的歌声、马背上的较量、马头琴的旋律等,都是祖先留下的珍宝。
坐标: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
乌珠穆沁草原,电影《狼图腾》的拍摄地
乌珠穆沁草原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典型温带草原。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丽的山丹花争奇斗艳,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
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融入大自然之中,让人心旷神怡。
宝格达林场,兴安岭林区与锡林郭勒草原的结合点
宝格达林场也称宝格达乌拉国家森林公园。
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北部天然生态屏障的绿色核心,它庇护着锡林郭勒20万平方公里丰美的草原,它滋润着京津地区北部屏障的绿色。
公路两边的桦树林郁郁葱葱,极具沧桑感的树干支撑着勃勃生机和极富生命力的树枝树冠,像一幅幅油画般美丽。
阿尔山,异国风情小城
阿尔山是北方的一片净土,一年四季风景不同。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广袤无边的大森林、惊险刺激的冰雪、汩汩流淌的温泉,诸多风景集于一身。
春天万物复苏,夏天天蓝水清,秋天五彩斑斓,冬天白雪皑皑,任一时节,都是好风光。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浩瀚的大兴安岭林海、火山熔岩喷发所形成的截头锥火山及火山天池为特色,犹如镶嵌在莽莽群山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公园内河流蜿蜒,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茂密,林壑幽深。
松柏苍苍,流水潺潺,芳草青青,山花烂漫,奇松怪石,鸟语花香。
阿尔山天池
阿尔山天池位于阿尔山市东北74公里的天池岭上,由火山喷出物落在喷火口周围形成一道环状围墙、中间形成圆形凹坑、多年积水而成。
天池海拔1332.3米,低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和新疆天山天池。
它如一颗蓝宝石一般镶嵌在群山之中,水平如镜。
据当地人说,天池水深莫测。他们曾经把测量绳的一端系上重物放在湖里,放下去300多米仍没有探到湖底。他们也曾向湖里撒过鱼苗,却没有生出鱼来,也没有死鱼浮到湖面。
温馨提示:
1.内蒙古省道S303路况差,但可以行车,开越野车是首选。
2.走S303到阿尔山,一定要在东乌旗加满油,因为沿途400多公里之内没有像样的加油站。
3.建议多带点食物,以防路上肚子饿。
4.临行前把车做个保养,尤其是刹车片、轮胎要好好检查一下,最好装发动机护板。
5.到了加油站一定要把油加满,避免出现油表灯亮了而找不到加油站的情况。
6.尽量不要开夜车。
7.尽量把时间和行程留得宽裕一些,以便更好地欣赏风景。 (综 合)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准格尔旗漫瀚调见证近200年“蒙汉情”
“总算……寻见你们家了!就寻见这么一只,还是被狼掏了的……”
大雨过后的草原湿漉漉的,晨光中,气喘吁吁的汉族小伙李清河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扶着肩头的羊,羊肚子血淋淋的。刚从蒙古包撩门帘出来的都丽玛被吓了一大跳,手里水盆咣啷一声掉在地上。
一天前,来内蒙古找父亲的李清河把蒙古族姑娘都丽玛放的羊群“吓炸”了,满心愧疚的他披星戴月翻越一座又一座沙丘去追,最终只找回一只被狼咬死的羊。
这是电影《漫瀚调》的开头一幕,讲述了100多年前,一对蒙汉青年男女因歌结缘的爱情故事。蒙汉结亲在今天已经十分普遍,但在封建社会是被禁止的。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打呀么打来回,半个月我跑了十五回呀十五回,就因为眊妹妹跑成一个罗圈腿……”
“你变成狐子嘛我变成狼,山坡野洼相呀么相跟上……”
诚恳朴实的“外来人”,美丽勇敢的“阿图玛(蒙语:美丽的女子)”,悠扬的漫瀚调飞越一座座沙丘,将两颗年轻的心缠绕在一起。
漫瀚调,这个根植于准格尔大地的独特歌种,传唱于乡野山间、飞扬在眼角眉梢,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唱出了近200年来蒙汉民族相互扶持、相互融合的深情厚谊。
漫瀚调舞台剧演出现场。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融 情
蒙古族人的草地汉族人的工,同吃一股股泉水好交情
历史上,鄂尔多斯一直是各民族争夺的地区,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记。
从15世纪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前,鄂尔多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牧民居住分散。蓝天白云下,辽阔草原上,孤独的牧羊人为排解寂寞,时不时高唱低吟。
鄂尔多斯民歌中,长调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情绪深沉、速度舒缓,多在放牧时吟唱;短调情绪欢快、节奏明朗、结构短小、句法整齐,多在室内待客或邻里聚会时演唱。
地广人稀的大草原里,牧民偶遇客人到来,自然十分稀罕亲切,总要热情招待。“言之不足以歌之,歌之不足以舞之”,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歌海舞乡,鄂尔多斯蒙古族人也养成了豪放、淳朴的性格和喜歌善舞的生活习性。
清代前期,晋陕地区的汉族农民开始进入鄂尔多斯租耕“伙盘地”,民间称“跑青牛犋”。春天,晋陕汉族农民带着种子、耕牛、农具,来到鄂尔多斯租赁一片土地,并在附近搭临时灶房起火做饭;秋天,再带着收获的粮食回到晋陕老家。
清朝中期,一些晋陕农民、商人通过长期租用或购买土地,获得了耕地的长久使用权,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在鄂尔多斯定居。至光绪年间大规模、“合法化”的放垦,让鄂尔多斯的汉户几乎和蒙户数量相等,形成了移民高潮。
人的迁徙好似水的流动,哪里情深哪里就能挽留过客的身影。
大量汉族农民迁入,人口成倍增加,许多草场、树林也被开垦为农田,蒙汉居民比例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地方由牧区变成半农半牧区,甚至有的地方纯粹成为农业区。据统计,至1947年,鄂尔多斯人口数为38.2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就有33.46万人,占总人口数87%以上。
耕种是漫长的,更是枯燥的,在田垄间挺起腰杆的间隙,对家的思念不经意间从嘴角滑出,爬山调、信天游、二人台、晋剧等晋陕地区流行的小曲小调,就这样在准格尔旗传唱蔓延。
长年累月的文化碰撞中,在准格尔旗逐渐形成了以短调为母曲,吸收晋西北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旋法、润腔而形成的民歌——漫瀚调。
为什么叫“漫瀚调”?
准格尔漫瀚调研究所所长王美臻解释道,漫瀚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称谓,“可以看做‘乳名’和‘学名’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前,这种艺术形式并未引起文艺界和学术界重视,没有正式的“学名”。王美臻是汉族人,老家在山西河曲,她小时候也唱漫瀚调,只不过那时大家都称其为“山曲儿”,蒙古语则发音为“man han diao”。
直至20世纪70年代,鉴于这一歌种是蒙古族、汉族两种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一些学者根据民间称呼的发音将其名称书写为“蒙汉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者经过论证,调整为“漫瀚调”。“漫瀚”二字的发音同民间原本称呼“man han”相符,另一方面蒙语“芒赫”意为“沙丘、沙梁”,而“漫瀚”可以理解为蒙语“芒赫”的音译。漫瀚调的发祥地准格尔旗遍布沙丘、沙梁,原旗政府所在地就叫沙圪堵,这一名称也与其发源地的风貌相符。
“字面意思看就是从沙丘、沙梁梁上飞来的歌。还有个更美的意境,因为漫瀚调一曲多词、一词多曲、现唱现编,就像沙丘、沙梁一样无穷无尽。”王美臻这样理解。漫瀚调的许多曲名就是准格尔旗的地名、人名或者是发生在准旗的故事,如《双山梁》《黑岱沟》《二少爷招兵》等。
从此,漫瀚调不仅有了学术称谓,而且在百姓一声声的“漫瀚”中,仿佛又看到了一辈辈汉族人从历史长河中走来,他们背着种子、背着工具,慢慢地从沙梁上冒出了头,给茫茫草原带来了农耕文明、带来了发展新希望。
薛家湾景观河漫瀚调传承人展演。
深 入
吃惯了羊肉喝惯了醋,各族人民相好一搭搭住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经常在劳作之余、喜庆之日、待客之时演唱民歌。演唱时,由乐队伴奏,家人男女老少都参与,同时也邀请客人、招引邻居,场面红火热闹,常常通宵达旦。这种形式叫“坐唱”。
晋陕民间也有类似的民间文艺活动,叫“打坐腔”,由民间乐队伴奏,演唱“二人台”“山曲儿”。
“坐唱”和“打坐腔”形式十分相似,连使用的乐器也基本相同。
每逢喜事,主人邀请附近能歌善舞的艺人到场,丝弦摆在炕上或大帐篷的地上,大家围坐周围,摆上手把肉、奶茶、炒米、馓子、烧酒,没有固定的歌手,没有固定曲目,琴弦一响,不分男女老少,大家一起唱,唱完一首接一首,哪怕唱到天亮,都没有重复的。
王美臻曾听准旗一位民间老艺人郭立民讲述唱漫瀚调的盛况。有一年,沙圪堵镇安定壕村的一户人家请郭老先生在村里的一间教室办红火,他们唱了一个通宵,附近村庄的群众来了不少,教室被围得水泄不通。
大约唱到凌晨4点钟,一位坐在窗台上的蒙古族老太太突然掉下来晕了过去。众人七手八脚把她救醒后,纷纷劝她回去休息,但老太太还是舍不得走,坚持要留下来继续看红火。
有歌为证:
“三月三的茵陈同鼻鼻香,六月六的山曲儿顺心凉;一阵阵素来一阵阵荤,山曲儿唱得人迷了魂;前半句嫩来后半句脆,听上三黑夜呀不瞌睡。”
一同劳作、一同唱歌,蒙汉两族文化在你来我往的歌声中融合交流。
漫瀚调的产生是渐进的。随着汉语影响的深入,漫瀚调中出现了蒙语夹杂汉语的“风搅雪”。在准格尔旗的布尔陶亥乡,就有一首祖辈流传下来的漫瀚调:日牙乌奎(马儿不走)拿上鞭子打,胡努口依日奎(朋友不来)捎给一句话。
“风搅雪”表现形式多样,有时蒙汉语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有时唱一句汉语紧跟着翻译一句蒙语,情绪直白外放的汉语与含蓄委婉的蒙语,合成完整的情绪表达。
比如:水红花花开在乌素当特日洼(水里边),想亲亲想在莎那当特日洼(心里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便当时两族居民语言不完全相同,也阻碍不了两族人民亲近友好、以歌抒怀的热情。双语混用的“风搅雪”正是准格尔大地上,蒙汉民族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真实写照。
作为准旗的“土特产”,漫瀚调不仅是民歌,更是社交的“基本工具”,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唱上几句。每逢亲朋聚会、贵宾来访,必有漫瀚调演唱,甚至搬个小马扎、坐在路边吸溜凉皮的工夫,都能听见邻桌大哥一展歌喉,用漫瀚调和同行的好兄弟开玩笑。
婚俗最能集中呈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漫瀚调的演唱同样是婚礼重头戏,虽然现代婚礼仪式一直在变化,但用漫瀚调表达祝福的习俗在准格尔旗始终未改。
女方亲属:双山梁高来纳林川低,亲亲该咋介称呼你?要去的地方在哪里?要会的亲人叫啥名?
男方亲属:卜尔特亥的沙蒿赛乌素的水,一个阳婆晒大谁不认得个谁。用那熟制佳肴作为求婚礼,遵循迎亲大礼来你家门上。
迎亲队伍用漫瀚调唇枪舌剑,能完美对答上,才被准许放行,尽显诙谐幽默和机智巧妙,答得越妙越有面子,热闹的婚礼也愈加趣味横生。
扎 根
沙梁梁上亮音沙沟沟听,漫瀚调调扬下一股股名
清代赵翼有这样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为蒙汉文化融合的璀璨之花,从明清时代开始,凭借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漫瀚调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
过去的准格尔旗,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见面不易拉话难,借曲儿传音,辽阔悠扬,更直接更浪漫。“准格尔旗山架大,唱山曲儿就是拉拉家常话。准格尔旗山架高,漫瀚调调实在是好。”高亢嘹亮的高八度唱腔,与地理环境关系很大,山地较多,距离较远,两个山头上的人对话,声音必须高亢。
漫瀚调音阶跳跃幅度大,用得最多的是九度、十度、十一度的大跳,有时还会出现十二度的大跳,既可以表达奔放激烈的炽热情感,也可以塑造舒展洒脱、深沉委婉的音乐形象。比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将黄河的雄浑、逶迤一展无遗。
“必须用方言才有表现力。”被称为“小百灵”的漫瀚调传承人王慧萍说。
准格尔旗的方言不分前后鼻音,或者说几乎没有前鼻音,若让准格尔旗朋友说一句“村上春树在滚滚红尘的伦敦混得风起云涌”,一定会得到他一句“亲切”的“拱!”独特的口音让网友直呼“爱死这浓重的‘贵族’口音了”。
“乡亲们!”
“哎!”
“坐腔打起来,漫瀚调调唱起来!”
“好!”
准格尔旗人民生性开朗豪爽,丰富的情感和高亢的嗓音赋予了漫瀚调独特魅力。热情洋溢的艺人一声招呼百声应,脆生生的配乐随之响起,歌声洋洋洒洒地飘满了“梁梁峁峁沟沟洼洼”。
从清朝晚期秋收,汉族麦客和蒙古族长工的小憩拉歌,到新中国成立后即兴讴歌山乡巨变,再到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唱时事,唱梦想,一词多曲,一曲多词,现编现唱的漫瀚调因开放和包容的形式,自由地吸收着各种新元素,记录着社会变迁,传递着时代声音。这就是漫瀚调强大的生命力。
蒙汉好兄弟碰到一起,可以唱,“为朋友就要为那汉族人,嘴勤手勤腿巴巴勤;为朋友就要为那蒙古族人,可肚子里长得一个心。”
情哥哥情妹妹碰到一起,可以唱,“精铮铮的豆面软溜溜的糕,哥哥我一辈子不忘妹妹的好;百灵灵叫来野鹋鹋喳,咱二人拉不完的悄悄话。”
喜怒哀乐、生活情趣尽在其中,真正称得上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因此,大量漫瀚调歌词流传在民间,经过收集整理编印的就有3000多首,还有无数漫瀚歌手和爱好者随时随地即兴编创着新词,让漫瀚调真正成为扎根于人民的艺术。
王慧萍和奇附林一起唱漫瀚调。
辐 射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流成一曲漫瀚调情悠悠
漫瀚调的诞生地准格尔旗,与晋陕蒙同属黄土高原文化圈。与山西省的偏关、河曲,陕西省的府谷一河之隔,准格尔旗下辖的马栅台子堰一带的村民每天可以听到“鸡鸣三省”。
地理位置相近促进了文化的相亲相融。三地百姓都爱吃面食,爱吃酸饭,爱吃羊肉,尤其是秋末的一碗“烂腌菜”,更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点睛之作。
准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晋语系”,如毛花眼眼(双眼皮大眼睛)、圪堵(梁)、圪搅(搅拌)、红火(热闹)、阳婆(太阳)、圪蹴(蹲)等,类似的语言在三地是通用的。三地的许多民间艺术都是姊妹艺术,民间乐器和民歌种类、体裁、唱腔甚至歌词内容,都有诸多相似。
被奔腾黄河滋养,被巍巍长城守护,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碰撞成就了荡气回肠的交融。
王慧萍在准格尔是家喻户晓的歌手,被赞为“小百灵”。她是汉族人,父母干农活时哼唱的山曲儿、小调,是她童年里最美的旋律。耳濡目染、三岁入门,她在四五岁时,就能唱很多完整的小曲和二人台曲调。
当时家里并不富裕,鸡下了蛋自己家舍不得吃,去集市卖得一点钱,也要买录音机和漫瀚调的磁带。
不忍埋没女儿的艺术天赋,王慧萍的父亲找到了当时已经远近闻名的“漫瀚歌王”、蒙古族民歌手奇附林,让十几岁的女儿拜师学艺。从此,奇附林走哪都带着这个汉族小姑娘,找各种机会让她上台。准格尔旗开办漫瀚调艺术班后,王慧萍也积极报名学习。
几年的刻苦努力,王慧萍“淬火新生”,一路过关斩将,唱到了全国的大舞台。
她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去中央电视台参加2004年西部民歌大赛的情景。家里的钱不够父亲陪同去参赛,只能送她到火车站,十几岁的王慧萍人生第一次坐火车,“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好在一路都有好心人帮忙。”
到北京后,同她一个宿舍的参赛选手都比她大,看着这个瘦瘦的小姑娘,大家也不把她当竞争对手,只当一个小妹妹特别地照顾。那次比赛,她获得了“优秀民歌手”奖。
2010年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中,她斩获“精粹奖”,这一年里,她同老师奇附林一起,把漫瀚调唱出了国门,唱到了非洲;2011年,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黄河情韵》大型民歌演唱会;在2012年的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中,她荣获了优秀传承奖。
值得一提的是,入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的电影《漫瀚调》,女主角的配唱就是王慧萍。
漫瀚调让王慧萍一家的生活大变样。10月初,刚生完二胎的她正在坐月子,怀抱着新生命特别幸福。
因漫瀚调结缘的蒙汉人民,不仅有“师生”,更有数不胜数的“爱人”。
漫瀚调自治区级传承人王凤英是汉族人,20世纪90年代,同蒙古族小伙黄山因工作相识,因漫瀚调相知,并携手共度余生。类似的缘分数不胜数。
王凤英在准格尔可谓桃李满天下,活跃在一线的漫瀚调歌手,几乎都是她的学生。
一首歌“带火一个人”,在准格尔旗已经司空见惯,“带飞一座城”也正在成为现实。依托“漫引力”,准格尔旗打造“漫瀚调艺术”“漫瀚文创”等文化品牌体系,开发漫瀚文化体验、艺术感知旅游精品线路,在黄河大峡谷景区建设“漫瀚调”驻场实景演艺场,海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沉浸式体验来自黄河的浪漫。
漫瀚调研究所深入乡村开展的田野调查。
传 承
大人唱曲儿娃娃学,漫瀚调好比那宿根草
奇附林先生家门口,一副对联引人注目——黄河文化漫瀚音,民族文脉世代传。他的成名作《天下黄河》,同样是准格尔旗漫瀚调的成就之曲。从10岁到如今70多岁,唱了60多年的老人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了漫瀚调。
看到漫瀚调如今的火热,奇老先生直言“过去想都不敢想”。
作为扎根于泥土当中的艺术花朵,最初漫瀚调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民间也用一个“酸”字形容。由于两族群众的热爱,漫瀚调逐渐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
1964年全国文艺汇演,准格尔旗汉族青年女歌手张美荣以一曲优美的漫瀚调《西山活要命》,进京参加全国文艺表演,博得了首都各界听众和音乐界专家们的好评。这是漫瀚调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开始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1982年春,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全盟民歌会演在沙圪堵镇举行,演出盛况空前,漫瀚调与其他鄂尔多斯民歌一同大放异彩,这是漫瀚调第一次名正言顺、大规模地登上文艺舞台。
1996年10月,文化部命名准格尔旗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
1997年,准格尔旗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准格尔旗文工团”改名“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团”。从1997年到2022年,准格尔旗举办了9届漫瀚调艺术节,还举办了沿黄九省区民歌群英汇演,成为准格尔旗的品牌节庆文化活动。歌手、乐手人才辈出,作品格局愈发开阔、音乐风格愈发磅礴。
“准格尔的大车小车汽车火车农用车哎圪哟哟连成串,地下的炜煤精煤笨炭焦炭二层炭哎个哟哟拉不完。”
“吃不完的海棠苹果毛桃结桃金杏葡萄哎圪哟哟晒瓣瓣,给你装满大包小包旅游包包临走时你再提上两串串。”
口传心授早已不是漫瀚调的唯一传承方式。早在2001年,位于沙圪堵镇准格尔旗教师进修学校,就开设了“漫瀚调”演唱班。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训练,以及音乐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不仅初步掌握了漫瀚调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深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有些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艺术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让漫瀚调被更多人听到。
随着准格尔旗不断加大对漫瀚调的保护和传承,漫瀚调不再是民间的小打小闹,而成为一种极具地区代表性的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在准格尔旗职业中学,每周的社团课上,有20多名学生选择了漫瀚调演唱,有40多名学生选择了四胡、扬琴、枚(笛子)等乐器的演奏。王凤英的学生、漫瀚调市级传承人岳文祥每周三都会来授课。
准旗现有6个传习所,分布在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少爱好者有着二三十年的功底。这些传习所在每周的三、五、六、日都会有活动,居民们有的穿上民族服饰,有的准备好各类乐器,聚在一起一展歌喉。
准格尔乌兰牧骑把来自民间的小调与交响乐结合,创作了6部大型剧目,《同心记》以漫瀚调音乐为创作素材,在蒙汉民族共荣共生背景下讲述蒙汉两兄弟奋斗与蜕变的励志故事。
有热闹、有传承、有创新,既能唱“群鸟欢歌芦苇荡,黄河鲤鱼美名扬”的迷人景色,又能唱“动车高架连京港,沿黄高速通四方”的新发展、新未来,一曲漫瀚调,尽显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魅力。
“时间安排满满的。”59岁的王凤英还在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漫瀚调艺术研究所、漫瀚调社区传习所、漫瀚调艺术培训班、小学校园里的漫瀚调音乐课……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我们希望对一些歌手、歌曲进行保护性挖掘,现在好多唱漫瀚调的老艺人记忆里还有一些曲目、歌词,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王美臻说。
如今,漫瀚调已成为准格尔旗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音乐爱好者前来探寻。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蒙汉两族文化碰撞交融的魅力,领略到音乐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在新时代背景下,漫瀚调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准格尔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旗,不仅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表率,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走在了前列。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科研与传播实践基地在准格尔旗的挂牌,也进一步彰显了这里在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是那盘根根柳,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天又长来地又久,蒙汉人民的情谊万辈留……”
孩子们唱的这首传统曲目,已经从历史的长河走到现代的舞台,如何流传至下一个百年甚至更久,准格尔旗持续在探索。(记者易艳刚 刘婧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长城低等“堡城”蝶变冬奥城,张家口何以“破圈”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2021年9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张家口如今举世瞩目。
第24届冬季奥运会正在北京和张家口精彩进行。
申办冬奥会之前,张家口少有机会与北京相提并论。这片紧邻北京的区域开发很早,但张家口之名见诸史册是在明代。市区起始地张家口堡建于1429年,当时北京是明王朝京师,张家口只是漫漫长城线上一个最低等级的堡寨,属宣府镇(治所在今张家口市宣化区)管辖。
宣府镇是明代9个边防重镇之一,据《中国长城志》记载,这个镇分8路,共有堡寨75个,分为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堡城5个等级,张家口是堡城。
明长城沿线堡城数以百计,如今,许多已成为乡镇以至村庄所在,很少引起关注。张家口,一个普通的堡城,却从万里长城线上脱颖而出,和北京一起成为冬奥城。
张家口何以“破圈”?
燕山雪花大如席
张家口能成为冬奥城,自然是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李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在张家口市境内,距奥运会张家口崇礼赛区不太远。记者1月中旬走访崇礼时,刚下过雪,奥运村边太子城遗址上,积雪没过鞋面。不过,李白的《北风行》作于752年,当时距建张家口堡还有600多年。
这一区域原本不叫张家口。
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和黄蓉初识于张家口,说“张家口是南北通道,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烟稠密,市肆繁盛”,郭靖“从未到过这般大城市”,这属小说家言。书中表述,郭靖离开大漠经张家口去中都北京,是在成吉思汗登基之后,这一事件发生在1206年,那时还没有一个叫作张家口的城市,金中都也不称北京。
文学作品不必拘于史实,或是为便于读者理解,金庸使用了后世才出现的地名,但他所写郭靖行进线路有史可依。“南口位于北京湾的西北角,沿着这条通往西北方向的古道,可以到达张家口以北的山地的最北端,也就是蒙古高原的边缘。”(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
这条经南口、居庸关、张家口通往蒙古高原的道路,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去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通道,考古发现可追溯到石器时代。“通过出土文物史料分布、发展顺序及其内涵之间的交触关系,说明‘北京人’及张家口坝上、坝下早已有人沿着桑干河、洋河河谷和坝上草原的人行山路,往来于今山西境和内蒙古草原。”(《张家口地区公路志》)
千百年里,这条后来曾被称为居庸关大道的线路,由人行小路变成牛马可行的驮运路,又被改造成车行路、公路、高速公路。鞋在变、车在变、路在变,路边的情况也在变。
2021年12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消息称,房山琉璃河遗址西周墓发现青铜卣上有“墉燕”铭文,“墉”指筑城,这实证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北京第一个城是燕国蓟城,其西北方向有上谷郡,治所为沮阳,故址在今怀来境内官厅水库南岸。1964年,沮阳故址曾出土过燕国刀币、秦半两和汉五株。从春秋到秦汉,沮阳一直是张家口区域主要城市。
汉代上谷是与匈奴对抗的前线,拱卫蓟城。西汉共211年,上谷有战事的年份达100多年。东汉时上谷郡领8城,沮阳是治所。除军事屏障作用外,沮阳在经济、贸易、交通等方面都对蓟城有辅助作用。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西晋时上谷郡的治所标在今官厅水库南岸,但沮阳故址尚未发现汉代以后的遗物,那时这古城或已衰落。唐代在这一带设妫州,防卫契丹和奚。李白到幽州时安禄山正主持北方军事,穷兵黩武。《北风行》以阵亡将士妻子的悲怮表达对战争的谴责。“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战乱之中,命同草芥,血流成河,飞雪不是飘扬的浪漫,是难尽的哀伤。
五代以后,辽、金、元先后拥有今北京和张家口一带,北京成为都城,张家口区域作为草原与北京的连接地带,地位日显,辽在此设归化州(今宣化),金改归化为宣德。
在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心中,北部边界不在张家口,这里不是前线,是后花园。辽、金、元均在张家口区域建有行宫,申冬奥成功后,对崇礼太子城进行了考古发掘,证明它是金代行宫。为避开遗址,奥运村位置进行了调整。2019年,太子城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建成遗址公园。
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使金国,当时燕山府(北京)向北只有居庸关可以行大车,其他或能行马或只能走人。那些年如骑马走居庸关大道,应可如郭靖般纵马疾驰,不过不会途经叫张家口的城市,路过的城市应是宣德。
1220年全真派教主丘处机应成吉思汗诏赴中亚,从山东出发后,先后在中都和宣德居留,次年二月初八从宣德动身,初十在翠屏口住了一晚,第二天上野狐岭进入大漠。元定都大都(北京)后,这条道是连通大都和上都(正蓝旗)四条驿路之一,也是最便通行的一条。
翠屏口是有名的驿站,有见于诗文,“去岁翠屏下,东流看涌波”(元周昂《翠屏口》),涌波指清水河,古道沿河延伸,驿站在河边。翠屏口具体位置今在何处?尚无确切说法,应在张家口市区,有人说就在张家口堡的位置。
九边冲要数宣府
位置也是张家口成为冬奥城的重要因素,居庸关外冰雪难超山海关外林海雪原,但毗邻北京的优势无可替代。
张家口与北京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从沮阳、妫州到宣府,张家口区域一直是北京区域的重要屏障和辅助。
1368年,明军北伐,元顺帝出居庸关大道回归大漠,游牧民族对北京和张家口一带的经营告一段落。张家口区域成为明廷边防建设的重点,张家口之名始见于史册。1392年宣府镇报户部黄册中有“张家口牧地五顷五十亩,可耕地八十八亩。”
张家口之名出现,与明初人口迁徙有关。元末明初战乱使河北、河南等地人口锐减,山西受战乱影响少,其人口超过冀豫人口总和,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明廷组织山西移民大规模外迁,“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翠屏口因战乱泯没无痕,山西移民使这里炊烟再起。当地史志记载,明初充实边防,清水河边来了“晋间语(山西口音)人”,其中有张姓人“繁齿定居”,于是有了张家口。
明太祖和成祖雄才大略,追亡逐北,蒙古势力远遁,张家口一带压力不大。宣宗继位后,草原力量逐渐恢复,为加强防务,1429年修建张家口堡,堡城周四里余,城高三丈二尺,东南两面开门,东名永镇,南名承恩。此后成化、嘉靖、万历等时期都有增修,如1581年修玉皇阁。
玉皇阁建在张家口堡北城墙上,通高12米。1934年,作家冰心登临写道:“登之正望见汉城灯火,满山烽堞,我们以为祀神是假借,而瞭望敌情,是当初建阁的本意。”而今玉皇阁仍可登临,难见满山烽堞,高楼遮望眼。
当地人称张家口堡为堡子里,属张家口市桥西区。尚存部分城墙遗迹和一些明清建筑,前些年显得破败,近年来进行了整修,在现代都市中彰显着古意,已成张家口堡景区,也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口堡历史上曾有50多座庙宇,今尚有关帝庙、文昌阁等。张家口堡属军堡,建高阁,祀神未必是假借,但兼供瞭望是应有之义,北来烽火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明代万全都指挥司(治所在宣府镇,后多被称为宣府镇)统辖今张家口大部分区域,守卫独石口、野狐岭及大同方向通往居庸关及紫荆关道路,是京师主要屏障。清顾祖禹总结这一带战争史后提出,万全都司南边保护京师,北边控制沙漠,如其失守,京师的灾祸就不远了。(《读史方舆纪要》)
明代从辽东到甘肃设九个边防重镇,称九边,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1409年,朱棣命郑亨佩镇朔大将军印驻宣府,郑亨随朱棣五次北伐,是其重臣。宣化今存镇朔楼,上有清乾隆皇帝题匾“神京屏翰”。
张家口堡属野狐岭方向防线,这一防线属于外长城(居庸关一带属内长城),以万全右卫为中心,设有8堡,新开口堡、缮房堡、新河口堡在第一线。明代宣府战事绵绵,仅1538年不到半年时间,蒙古瓦剌部就两次攻入野狐岭,后一次在清水河边遇明军主力,瓦剌军中有被掠女子千余人,见大队明军以为获救,明总兵江桓怯战不前,瓦剌全军而走,众女子“皆南向而哭,声闻数里”。
这些战事直接触及张家口堡的不多,与其不在第一线有关。当然不在第一线的堡城也可能成为焦点,比如东路怀来卫的土木堡,1449年,明英宗在此被蒙古瓦剌部俘虏。之后瓦剌攻居庸关不克,改走紫荆关直逼京师,被兵部尚书于谦指挥明军击退。于谦说,居庸关和紫荆关都称咽喉,有人认为居庸更重要,但外敌攻居庸关难而打紫荆关容易,想要保卫京师,紫荆关不可不防。此言不虚,不过如果宣府平安,居庸关和紫荆关都无危险。
张家口堡不是第一线,也非防线中心,但它的地位不断提升,因其交通和贸易上的位置举足轻重。
自古张家口区域既是中原与草原碰撞的焦点也是两者交流的通道。明代也不例外,虽多战事,但贸易不断。隆庆年间张居正主政与鞑靼议和,推行互市,宣府互市地点在张家口堡和新开口堡。1613年,为方便贸易,在张家口堡北约5公里处建来远堡,称上堡,归张家口堡管辖,张家口堡称下堡。之后,上堡与下堡往来密切,相通互连,形成今张家口市区雏形,也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万里长城第一门
紧邻北京是张家口位置优势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它处在外长城与北京通往欧亚大陆腹地道路的交会点。
明长城绵延万里,北京经张家口通往蒙古高原以至西伯利亚的道路更为漫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冲突不断,长城因此而出现,但从历史长河看,合作终究大于对抗,开放终究大于封闭,互利共赢终究大于零和博弈。正缘于此,因防务而生的张家口,终在长城线上打开大门,由军堡变成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城市,并因此而兴旺发达、超越同侪。
明开设马市共11处,张家口堡很快成为贸易最多的一处。黄时昉《国史唯疑》中说,张家口本荒凉边界,开马市后,缎布买自江南,皮毛卖到湖广,物丰民安,商贾云集,如中原城市一般繁荣。明建来远堡,设营房300间,司税房24间,兼顾屯兵和贸易,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不仅宣府镇,西边大同、东边蓟辽的货物都集中到张家口一地,市场上搭满了帐篷,想找块地开张,尺寸地没有几千钱拿不下来。
为方便商业往来,明在来远堡西侧长城上开了个门。这个门后来没入土中,2007年地方文物部门进行抢险挖掘使之重见天日。门在来远堡西50米处,高2.4米,宽1.62米,仅容一辆牛车通行,东西两面有高墙形成瓮城,两道城门均为千斤闸而不是双扇门,显然军事防备仍是明代宣府镇的主要使命。或是因处在京师以西,称西境门。
1644年明清易代,清廷建立了草原统治体系,张家口区域防卫作用减弱,贸易需求大增,清廷于是在西境门以西100米长城上开出一座大门,拱门长13米、宽9米、高12米,应是其比西境门大,称大境门,西境门后来被称为小境门。
大境门不设瓮城,无城门楼,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已成张家口地标。2月3日,冬奥会火炬在大境门进行了传递,这里是张家口赛区5个传递点之一。
明长城中称为口的关隘不少,独石口、杀虎口、古北口等都很有名,军事意义、交通位置、历史地位不亚于甚至高于张家口,今规模、建置均不能与张家口同日而语。
独石口在明代是宣府镇北路路城,在清代与张家口同列口北三厅,人口最多时4万多人,今人口不到当年十分之一,为张家口市赤城县独石口镇。1650年(顺治七年)清廷在北疆设立两大税关,张家口和杀虎口。杀虎口最盛时有5万人,今是右玉县杀虎口村,户籍人口不足一千。
张家口的兴起,与张库大道和京张铁路相关。大境门通行后,由此通往库仑(乌兰巴托)的张库大道开始了二百多年的繁盛。张库大道承续明代茶马互市,贸易种类、范围更为广泛,涉及长江以南到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广大地区。
那时大境门外,货物堆积如山,客商成群结队踏上征程。这路风光无限、风险无限,“饥渴劳病,寇贼虫狼,日与为伴”(何秋涛《朔方备乘》)。对商旅来说,飞雪无诗意,是灭顶之灾,草原人称“白灾”,危害是灭绝性的,需靠有经验的向导带领着向风口走,风口存不住雪,人畜不被埋,牲口还能刨开浅雪找草吃。(刘振瑛主编《品评张库大道》)
这些都挡不住商旅的脚步,最红火时张家口堡票号、商号、洋行有1500多家,如今堡内犹能寻到山西常家商号等商号旧址和十多处欧式、日式建筑风格的洋行旧址。堡内开设了金融博物馆、口皮博物馆等,介绍当年的商业活动。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条干线铁路,1909年通车,张家口贸易兴隆是建路背景之一。大境门北有张家口历史照片展室,其中有通车时张家口车站的照片,门楼上“张家口车站”下方写着“KALGAN”,即“卡拉根”,当时张家口的国际通用称谓,源于蒙语“大门”之意。还有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照片,这是张库大道通行汽车的开端。1918年张库公路正式通车,汽运使张库大道年贸易额达到1.5亿两白银。
经济地位提高的同时,张家口行政地位也在提升。1724年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管理长城以北地带,这一建置突破了传统州县制模式,着意对草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在张家口堡设都统署,统辖察哈尔旗群,为武职从一品。民国后设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置察哈尔省。
张家口经济和行政地位的提升,并不只是此消彼长的区域中心变迁,它意味着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的进一步融合,意味着对长城内涵的拓展。
大好河山张家口
大境门上匾额有“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为1927年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高维岳所书。
在长城关口匾额中,这四个字独树一帜。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居庸关和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娘子关“京畿藩屏”,都是讲关口的重要。紫荆关“河山带砺”大致是说即使河如带山如磨刀石也要国泰民安,算是对关口的期许。“大好河山”的视野超越了关口,有更恢宏的气韵。
一些介绍将大境门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并列为“长城四大雄关”,这值得商榷。大境门本是为开放交流而生,意不在防守,说它是雄关不适合,与饱经战火的居庸关等并称更不合适。它所表达的长城内涵,不是冲突对抗的屏障,而是沟通融合的枢纽。高维岳人称儒将,以“大好河山”书写大境门可谓神来之笔。
“大好河山张家口”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推介语,张家口大地也担得起这四个字,这里有草原、山地、河川、盆地多种地貌,雪场海拔、坡度等均达到国际公认优质雪场标准。
大境门外清水河汇入洋河,洋河在怀来与桑干河汇合形成永定河,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崇礼赛区属燕山山脉,燕山向西绵延至万全、怀安,以南进入太行山。晋冀豫八百里太行,主峰为张家口蔚县小五台山。
目前,张家口森林覆盖率达50%,空气质量保持京津冀地区最优。崇礼区有太舞、云顶等7家大型滑雪场,区域内雪道总长超过160公里,成为国内高端滑雪聚集区。
漫天飞雪不再带来哀伤和“白灾”,带来了富足与希望。
江山如此多娇。成如容易却艰辛。
张家口的发展并非一路顺风,20世纪除战争外至少经历两次较大波折:二十年代末受国际局势影响,张库大道贸易中断;五十年代初察哈尔省撤销,省会张家口划入河北省。
近20多年的发展也受到一些制约,1995年才对外开放,因环保需要关停了不少企业等等。但国家和河北省非常重视这里的发展,北京市也提供了许多支持。
张家口一直在努力。
近30年记者常到张家口采访,中秋节、春节都曾在坝上度过,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汗水和收获。比如2000年春风沙肆虐,之后张家口等地开始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入巨资,当地人付出了许多心血。
张家口坝上地区当时连年大旱,树木成活不易,经常一年栽树几年补种。2003年走访康保县时,三年前退耕还林任务还需要补植。时任满得堂乡党委书记的于力在家排行老二,为鼓励大家浇树说:“宁可死了于二,也不能死了树。”
那年见到于力时,他说:“压力太大了,树活不了,影响上边的工作安排,也关系到农民能不能得到补助。十好几里外取水只能靠小车拉,甚至手端、肩挑,不下点狠心是干不好的。”而今康保树木丛生,可于力看不到了。
人们常赞叹张家口如今的“蝶变”,其实,每一次“化蛹为蝶”都充满着艰辛和执着。
早先去康保,张化公路从张北元中都遗址中穿过,路边多土坯房。后来,公路移了出来,建成遗址公园;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又变成楼房。
张北县城南复建了无穷之门,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在赵国北部边界建无穷之门,研究认为位置在张北县城南野狐岭上,这里是赵国国土的尽头,由此向北,旷野浩渺无垠,门取名无穷,应是通向无穷之意。
古代北京向北有5条主要通道:通过古北口的平冈道、通过喜峰口的卢龙道、通过冷口的无终道、通过山海关的傍海道和通过居庸关到张家口的这条路。这条路可接张库大道通向西伯利亚直达波罗的海,是其中最长的一条。
崇礼也在这条路边上,以前从张家口到崇礼也走大境门。而今,崇礼已有多条高速通行,太子城也通了高速,设有服务区,名为“和平驿站”,其中放置了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主任、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题写的“和平”等刻石。
古往今来,在张家口区域,这条从北京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大道上,发生过许多交战与交流、掠夺与贸易、隔膜与融合,浸过血水、泪水和汗水,经历艰难、努力和收获。
2022年,迎来了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盛会。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近来在张家口行走,常看到5个大字——“一起向未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记者王文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5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