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江陈氏祖堂落成庆典纪实

“八支共域,陈氏亲一家”

第一节

今日,公元 2024 年 11 月 14 日(农历十月十四),乃吉日良辰。初冬之海面,微感凉意,季风轻拂海岸,撩人心弦;晨光绚烂明媚,浪花低吟浅诉,海风驱散了秋夏之愁绪,携来了冬春之希望,暖阳开启了全新篇章。波光轻漾,如诗如画初绘就,美景令人心醉迷。

当东方的旭日于海平面缓缓升起,光芒万丈,海面波光粼粼。护驾澳(含云内)的渔船一艘紧挨一艘,仿若一座水上浮桥。太阳恰似一位娇羞的姑娘,羞赧地现身于海平面。金黄色的阳光倾洒于美丽的海面,仿若为大海披上一层金色纱衣。微波荡漾,宛如一幅抽象的艺术佳作,使人沉浸于诗意的遐想之中。

随着朝阳徐徐升起,光芒遍照整个护驾澳。立身于前园陈氏祖祠大埕之上,举目远眺,护驾澳海面上的渔船在朝霞映衬下,象征着美好且丰收的鱼海盛景。值此獭窟渔民鱼虾蟳满获的季节,在这喜庆之日,护驾澳的清晨,人潮涌动,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獭窟八支陈姓宗亲翘首以盼的祖堂终于落成,迎来庆典。

祖堂落成,喜气飞扬,灯笼高悬,映红娇容。碧瓦雕墙,与日辉相互辉映,擎天红柱,辉煌之态尽显。岛内贤士,纷至沓来庆贺,宗亲云集,满是喜气洋洋之景。千秋之功德,传于后世;万古之流芳,福泽绵延长存喜庆。

充气拱门、红色灯柱,沿陈氏境主霞宫口、马祖宫至陈氏祖祠、祖堂约二百多米长的小路两侧矗立,绚烂夺目,宛如彩虹横跨。红毯铺展,仿佛在向诸位来宾致意,引领嘉宾步入喜庆殿堂。大埕前面埕肩不锈钢栅栏中间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两侧彩旗随风舞动,共同彰显着国家与陈氏家族的辉煌与希望。彩旗飘飘,今日风稍劲,彩旗噼里啪啦、猎猎作响,如同鞭炮之声祝贺陈氏祖堂落成庆典。

踏入祖祠、祖堂大埕的入口,一座巨型的红色充气立柱双龙戏珠大门巍然耸立,门框之上题书:“獭窟陈氏祖堂落成庆典迎宾门”。这扇气势恢宏的红色充气双龙戏珠大门仿若熊熊烈焰,炽热且绚烂,格外引人瞩目。祖祠埕西侧,于彩钢铝合金立框之上,红色金字对联光彩夺目:“欣迎俊哲名贤尊大驾,恭候嘉宾贵客耀光临”,“同沐宗功陈氏八支千代盛,共扬祖德颍川一脉万年昌”。陈氏祖祠、祖堂大埕皆铺设红地毯,热忱迎接各界名流贤达的大驾光临!共同祈盼陈氏八支世代昌盛繁荣。此间充盈着喜庆与祥瑞。

祖祠、祖堂的大埕、各立柱、墙壁皆处处吊挂着五彩气球,埕顶篷上彩球密布,红色风车在风中徐徐转动,悠然自得,美若诗画,仿佛正在为陈氏祖堂的落成庆典奏响一曲鼓乐喧天、欢声震天、动人心弦的宏大交响乐章,令人如痴如醉。

一排排红色灯柱、弧形充气拱门,色彩绚烂而明艳,凸显出庆典的庄重与热烈,为整个庆典场地注入了蓬勃的活力。这不仅为庆典现场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氛围,更寓示着陈氏家族血脉的赓续不绝与未来的昌盛繁荣。祖堂落成典礼乃是一个庄严肃穆而又充满喜庆的场合,满怀着对家族荣耀和未来的美好祈愿。

獭江各姓氏、獭江旅外乡亲、村委会、老人会、退役军人联谊会派来代表给予陈氏的祝贺!,前园陈氏旅厦宗亲在明山兄带领下回祖家参加庆典,前园陈氏二房清代分支迁移湖南汉寿县(前园陈氏七世祖秉贤公之长子鹏举,武进士,清康熙初年平定厦门、金门、铜山(今东山)等岛,康熙8年(1669)奉旨督恳湖广常德府龙阳县(今汉寿县)南八铺,挈眷并标下官员往龙)、现为汉寿县龙潭桥镇。

13日下午湖南汉寿县宗亲15名代表抵獭窟陈氏前园故土,并庆贺礼金3000元,让居獭宗亲感受到了旅湘宗亲的祝福和关怀。居 獭宗亲们深感幸福。都是“长园”公的子孙,离开前园祖居地已经355年,感慨万千,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宗亲间的纽带却犹如一根丝线,万里移民终认祖,方知血脉紧相连,愿我们携手共进,续写家族新篇章。他们带来了两付长轴:“山水各方陈氏子孙情不断、闽湘一脉魂牵梦绕意相连、祖德巍峨新祠屹立颂恩泽、宗功浩荡庆典欢腾庆隆昌”,横批:“祖堂生辉”。

清代霞埕陈氏分支迁移惠安土寨大宅村的宗亲10名代表,今天也回到了祖籍地共攘盛举!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祖祠、祖堂被装点得欢天喜地,营造出一种热烈且庄重的氛围。如此布置,不但体现了家族对祖堂落成的欣悦,更昭示着家族的兴旺和昌盛。祖堂作为家族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文化,巍峨耸立的充气红色方形庆典大门屹立于进入祖祠、祖堂的前路口,仿若一道通向荣耀与未来的门户。它不单是庆典的入口,更是家族精神与荣耀的象征,引领着每一位来宾与家族成员踏入这庄严且喜庆的殿堂。

红色充气拱门、红色灯柱象征性地迎接前来参加盛典的獭江陈氏族亲与嘉宾。这独具一格的迎宾方式,让整个陈氏祖堂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阳光明媚、鞭炮震响、香火鼎盛、瑞气盈空、喜气满溢,春秋交替,岁月流转。宏伟蓝图展新颜,喜观新建祖堂,雄伟巍峨,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大堂两侧,设有敞开偏堂,中有孝祭堂,一进三重,青石红砖,白壁琉璃瓦,重檐如绘,宽敞豁亮。

今天宗亲、宗姑、乡亲、各位嘉宾、村委会、老人会、退役军人联谊会等社会组织共聚一堂分享这喜庆的日子,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陈氏祖堂落成庆典,各位的来到让陈氏祖堂落成庆典增添光彩!红色充气迎宾大门左右两侧各站立五名仪态万千、亭亭玉立的迎宾小姐是一道抢眼的风景。她们的声音如细水长流, 低吟浅唱对着来宾说:“您好!欢迎您大驾光临陈氏祖堂落成庆典”。今天陈氏的帅哥、靓女们各自分工忙着接待嘉宾,明辉会长在迎宾大门口双手向来宾献上胸花,胸花鲜艳精致美观,以示尊重和欢迎。陈氏多名年轻帅哥,身姿挺拔、眉清目秀,有的向来宾们说:“请抽烟,欢迎大驾莅临”,并双手递上香烟、有的帅哥随即跟上,帮来宾们点上火。迎宾递烟、点火礼仪规范。

陈氏年轻一代,承先启后,未来的希望,待客热情,笑容满脸。明辉会长并向各位嘉宾表示:陈氏宗亲略备薄酒真诚答谢各位!我代表陈氏宗亲再次对各位的莅临道声衷心感谢!

在祖祠、祖堂大埕上红色喜庆大灯笼、五彩气球、红色彩球和红色风车的点缀下,映入眼前,像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金姑、银姑,喜归巢,娘家祖堂门前笑声起,兄弟姐妹话不尽,道不完,情深厚意,共感祖恩,共庆祖堂盛典,欢笑溢祖堂。

祖堂大堂前中左墙壁镶嵌着磨光黑色花岗岩,拓有晚清业儒宗哲陈述先士(美泉先生的祖父)之诗:獭水颍川臻八流,江滨源溯誉声优。陈年奕世承宗训,氏族芳传仰太丘。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依韵奉和陈述先生之诗:獭江陈氏展鸿猷,水溯颍川荣太丘。呈聚八支兴祖宇,辉煌金碧竞风流。

祖堂大堂前两根花岗岩立柱镌刻着“堂前护驾引航声誉蕴、族内驱倭抗美古今扬”,楹联词句斟酌精妙、金匾流光溢彩、翰墨余韵留香,祖堂神龛描金点翠、金碧辉煌。祖堂彰显了獭窟八支陈姓氏家族的纯孝真情,展现了陈氏宗亲人心归向、众志成城的优良族风,体现了陈氏子孙承先启后、枝繁叶茂、继往开来、兴旺昌盛的精神风貌,场面感人,心随盛景沉醉。

祖堂敞开的偏堂挂满了獭窟曾、张、林、庄姓氏、村委会、老人会、各宫庙管委会、獭窟旅厦乡亲联谊会、退役军人联谊会、前园陈氏迁出湖南汉寿分支等的庆贺礼金与赠匾。这些庆贺匾词蕴含着对陈氏族人的美好祝愿与期望,现摘要部分如下:惠安县土寨镇大宅陈氏宗亲的贺匾为:“枝荣叶茂”,并附有诗句:“开千支归一本、水沉万派总同源源”;獭窟旅厦乡亲联谊会的贺匾为:“笃礼崇义”;西垵曲江张氏三房的贺匾为:“弘扬祖德”;村委会、老人会的贺匾为:“敦乡睦里”;獭江曾氏宗祠的贺匾为:“敦亲睦族”;西垵后宫董事会的贺匾为:“敦亲睦族”;井亭圣境的贺匾为:“传礼存心”;锦绣庄獭江宗祠的贺匾为:“同沐春晖”;獭江西宫管委会的贺匾为:“源远流长”。

每块上牌匾那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字句温润,字字情深似海,乃是给予陈氏的至高荣誉!匾词金字闪耀着夺目光芒,这些牌匾既典雅又具现代美感气质,还彰显了其内在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2024 年 11 月 10 日上午,惠安重华文史研讨会送来“敦宗睦族”贺匾,并在大堂前中左墙壁镶嵌着磨光黑色花岗岩拓有晚清业儒宗哲陈述先士之诗:“獭水颍川臻八流,江滨源溯誉声优。陈年奕世承宗训,氏族芳传仰太丘。”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依韵奉和陈述先生之诗:“獭江陈氏展鸿猷,水溯颍川荣太丘。呈聚八支兴祖宇,辉煌金碧竞风流。”且在匾前与陈氏宗亲代表合影留念。

在陈氏祖堂落成庆典之时,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的这一举措,不单是对祖堂落成的恭贺,更是对家族文化的认同与支持。牌匾之上所承载的不单是文字,更是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肯定,是对祖堂建设者辛勤劳作付出的认可。我们由衷感激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的深情厚爱与支持,愿我们两家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携手前行,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浮山退役军人联谊会的贺匾为:“亲如一家”,并附有诗句:“保家卫国频、陈氏热心勤、门弟光荣耀、军民可爱人”,以此铭记我们陈氏族人陈福泉在泉州解放后随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他建功立业、浴血疆场、奋勇杀敌、多次立功受奖,乃是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英雄,离休干部陈福泉,其父亲荣获惠安县模范军属的光荣称号,受到省军区的表彰。其后有陈福成、陈庆元(前三人已离世),陈福强、陈福裕(于泉州国家安全局副处级干部任上离休)、陈长福、陈长顺、旅厦陈明山及笔者本人等九人先后投身军旅,他们当中有多位中共党员。从戎之时赤胆忠心,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

伟人曾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拥军爱民,关爱退役老兵,浮山退役军人联谊会全体退役军人对陈氏宗亲会明辉会长多年来关爱本村退役军人并捐款支持之举感激不尽。本次陈氏祖堂落成庆典发柬诚挚邀请獭江解甲归田的“浮山退役军人联谊会”的退役军人,参加并见证陈氏祖堂落成庆典,共襄盛事,同庆辉煌。

第二节

天地人和宜运转,顺风顺水易行舟。自往昔始,建宗祠、祖堂,旨在追怀先人之宏伟功业,激励后人之高远志向。我们笃信,随着祖堂竣工庆典举行、先祖(公婆灵位总牌)安座就位,陈氏家族的明日必将愈发绚烂辉煌!

在这祥瑞喜庆的日子里,我们汇聚一堂,一同见证陈氏祖堂的落成。这绝非仅仅是一座建筑的竣工,实乃陈氏家族精神的象征。祖堂不单是家族的起源之地,更是我们回溯历史、凝聚力量的重要之所。陈氏家族自此拥有了孝堂和祭祀先人之所,并将所有獭江陈氏族人聚拢一处,显得更为团结一心。陈氏家族的辉煌过往和璀璨文化,将鞭策着我们不断砥砺前行。在此,我们祈愿陈姓家族人丁财气两旺、英才接连辈出、福泽绵延长久、平安顺遂如意、世世代代繁荣昌盛。愿陈氏文化持续传承和发展,激励后辈奋勉图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獭窟的各个姓氏、房头先后重建了祖祠、祖堂。由于历史原因,獭窟陈氏八支分散居住于四个自然村,八支陈氏仅有前园笔伯父于七十年代所建的顶厅祖堂,十几年前园霞厅又建起了一间石结构祖厅,2010 年明辉兄弟新建了霞厍祖堂。多数宗亲并无正式的祖堂,只能于居家住宅安放先人灵位,红事白事暂且将其当作祖堂,空间狭窄拥挤,只能勉强应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荒废的残垣断壁以及旧宅基地也影响了浮山的村容村貌,红事白事无法集中举办,还产生了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办理白事需要众多宗亲提供人手支持,这让宗亲深感困惑,大部分宗亲因此常常提议共同新建祖堂。獭窟乃吾家,共建倚众人。其既能契合浮水村之整体规划与发展,亦可为家乡之发展增光添彩,铸就更为璀璨之明日!愿为家乡之发展奉献自身之一份心力!

陈氏分支众多,分散迁入獭窟的各个角落居住。先前,大部分宗亲家境并不殷实,资金匮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囊中羞涩,难以承办大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解决温饱逐渐迈向小康,各家各户具备了分摊承担新建祖堂资金的能力。

陈氏宗亲会响应众宗亲们的诉求,明辉会长多次召集众宗亲研讨建堂之事,商议决定新建祖堂后,拟定了方案,决定在前园陈由姓祠堂的东侧废置宅居地上新建祖堂。倡议书发出之后,得到白水叔、银华兄长等多位叔辈、兄长们的支持及全体宗亲的积极响应,众宗亲都踊跃慷慨解囊捐资,多出资。宗亲们为建祖堂慷慨解囊的行为,是全体陈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并体现了宗亲们对陈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视,也展示了宗亲们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重建祖堂之际,明辉会长运筹帷幄,其秉性大公无私,为人慷慨豪爽。在明辉会长的强效有力领导之下,理事会的陈永森、陈美泉、陈建强(阿细)、陈晓阳、陈奕双、陈锦河等人协同运作。他们秉承前辈族长宝田叔公、添水叔等人的优良传统,传承其楷模精神,为祖堂的重建持续注入强劲动力。明辉会长及诸位理事为建祖堂殚精竭虑,既要传承祖堂传统建筑风格,契合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背景,又要增强其耐久性和功能性,实现对称布局的美观与实用。陈永森、陈美泉、陈建强(阿细)、陈晓阳、陈奕双等众理事每日忙碌于祖堂的建筑现场,既要配合建筑师傅,规范施工,遵循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保障施工质量与安全,又充当杂工,并及时清理建筑垃圾,以防造成环境污染,阻碍影响居住在周边宗亲们的出行。

他们全然不顾个人得失,不谋求索取,不期望回报,毫无怨言。有一回,我路过祖堂的施工现场,目睹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建筑师傅们正忙碌地进行施工,陈建强伛偻着身躯,步履蹒跚,却在一旁专注地监督着,配合着施工。我问道:“你为何弓着腰?”他回答:“腰椎疼痛。”听闻陈建强腰椎作痛,可他仍坚守在施工现场,着实令人心疼,其精神着实可嘉。陈建雄在腰椎疼痛的状况下,依然坚持来到新建祖堂的施工现场,这种对于宗族事务的执着与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深深感动。

我想要对为建祖堂的明辉会长及众理事们道一声:谢谢!“獭窟陈氏有你们,实乃幸事!你们是陈氏家族的骄傲与功臣!为陈氏家族的昌盛以及新建祖堂立下了不朽功绩!你们以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为家族的繁荣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了磅礴力量。你们为后辈树立了榜样。通过你们辛勤且不懈的努力,祖堂得以圆满竣工。你们的功绩将被铭记于心,你们的名字将与祖堂共存。你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家族的精神,彰显了尊祖敬宗的传统美德。你们为新建祖堂凝聚了陈氏族人之心,传承了家族的文化。你们的崇高品质、宽广胸襟以及对陈氏家族事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宗亲们借鉴与传承。

陈氏媳妇们在杰出代表张秀珍的引领之下,曾明珍、王志茹、庄茹、曾锦芬、曾惠芳等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意气风发,奋勇当先,堪称女中翘楚。她们勇于付出,毫无怨言,不辞劳苦。在族内的诸般事务里,在她们的引领之下,总能目睹陈氏媳妇们忙碌的身姿。正所谓女人能顶半边天,她们独当一面。她们的热情与无私奉献,为陈氏族人树立了典范,她们是我们陈氏宗亲中璀璨夺目的星辰,令我们倍感自豪!她们参与陈氏宗亲会的运作,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尊崇与称赞!(还有很多陈氏兄弟、媳妇们为建祖堂及族内的大大小小事务都能看都能看到他(她)们在忙碌着但因篇幅受限没实名提及,敬请谅解。)

第三节

獭窟八支陈姓新落成的祖堂位于前园陈姓祠堂的东侧,与祖祠同处艮坤寅申之位。依傍祖祠圣地的兴旺瑞气,今后陈氏子孙亦将人丁兴旺、岁岁平安、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历经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在一片废墟之上,乱石瓦砾堆积,青藤杂草肆意丛生,闲置的宅基地中,一座建筑总面积 150 平方米的祖堂拔地而起,包括外部的厨房、卫生间、门口的埕等设施将近 300 多平方米。祖堂内安装 5 台空调,夏季可调节厅堂温度防暑降温,深井上空间设有不锈钢、有机玻璃活动罩,排水设施完备。祖祠、祖堂外埕上空,建有彩钢铝合金立框、仿琉璃瓦顶棚,埕围四周设计安装活动拉门,美观实用,遮风挡日,婚丧喜庆之事不受天气影响。

总耗资约一百五十多万元RMB的祖堂得以胜利圆满竣工,在设计上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工艺之精,新颖别致,奕奕生辉,规模适用,宽敞明亮的祖堂展现在我们面前,在獭窟也首屈一指。明辉会长回顾建祖堂的历程特意提到说:“要特别感谢陈明扬(老山碧)、陈碧扬、陈碧双兄弟,陈奕民、陈健民(阿健)兄弟,他们的无偿出借私宅用地给宗族,作为祖堂的厨房和卫生间的配套设施使用,陈伟彬无偿借出私宅用地作为祖堂的储藏间使用,他们的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深地敬佩和赞赏。他们无偿出借不求回报,彰显宗亲情谊胜千金,温暖了宗亲们的心房。所以向他们表达最高的敬意!

獭江陈氏祖堂庄重且喜庆,入厝仪式由道士清辉师法主持。前一日 13 日清晨七点半,全体陈氏子孙及媳妇们统一身着红马甲,红马甲后背印有两个黄色的“陈氏”大字,黄色象征着光明、辉煌与富贵。众人齐聚霞宫大埕、下典原戏棚所在的平地。陈氏境主霞宫妈祖起驾,特邀西宫“马祖宫”管委会曾鹏强会长莅临指导,陈氏族长白水叔、银华兄长负责起驾指挥,众人皆听从安排,起驾前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白水叔与银华兄长他们两人对这些古习俗可谓了如指掌,堪称陈氏族人的“知识宝库”。往昔,他们对宗亲事务满怀热忱,竭诚奉献。如今虽已步入老年,不再参与宗亲会的运作,然而对于宗族内事务的奉献之心始终未改,爱心犹存。诸如马祖起驾、回銮这类重大活动,仍需由他们主持。

属相为龙与虎的陈氏男丁,负责移轿、抬轿、敲锣打鼓、举彩旗、放鞭炮之人皆已各就各位。下典戏棚平台上站满了陈氏媳妇们,面朝西望向霞宫妈祖,手持三支点燃的佛香,佛香的味道细腻丝滑,散发出一缕缕轻柔的芳香,仿若妈祖的慈悲与智慧、博爱、扶弱济贫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妈祖神像面容慈祥,满溢着爱与关怀,令每一位善男信女皆能感受到温暖的力量。

八点吉时一至,随着银华兄长一声铿锵有力的——“起驾”,八名血性方刚、英俊倜傥、才貌俱佳的陈氏子孙抬起妈祖銮轿,迈着矫健的步伐朝着前园祖堂前行。伴随起驾之声,烟花点燃,烟花绽放的刹那,宛如神秘的魔法施展,将天空燃成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卷,仿若天空降下一朵祥瑞的祥云。途中,队伍浩浩荡荡,犹如一条长龙。鞭炮轰鸣,锣鼓震响,喧腾之声与鞭炮之声相互交织,现场气氛一浪高过一浪。“起驾、护驾”,众人手挽着手,虔诚守护着圣驾妈祖銮轿。

妈祖圣驾抵达陈氏祖堂,“送妈入祖堂”活动步入高潮,庄重而盛大、隆重且热烈。妈祖圣驾抵至陈氏祖堂东偏堂坐殿后,陈氏族人们纷纷跪拜在妈祖圣驾之前,双手持香高高举起,口中默默念念有词。各自怀有小愿景,有的祈求保佑生“达埔”(男孩),有的祈求保佑生“查某”(女孩),有的求财,有的求“某(妻)”。但总体不离大愿景,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妈祖保佑出海平安、守护民众安宁和救济苦难”,“祈望妈祖庇佑陈氏子孙,事业蓬勃发展,家庭和谐美满”。清辉法师开始忙碌地为陈氏各家的公婆灵位总牌安座,这些闽南古习俗迷信文化,繁琐复杂,我不懂,也亦难以详述,就此略过。

第四节

浮山村(獭窟岛),历史上獭窟岛有三个名称,分别是“浮山”、“獭江”和“獭窟”。据载,唐朝僖宗光启三年(887年),浙江省杭州灵隐寺的慧眼禅师云游南下,渡海来到这海岛东山南麓建一座寺庙。寺庙建成后,因海岛四面环海,受波浪冲击,恍若浮悬海中,于是称“浮山寺”,浮山这个地名也因此得名?,故有一说未有浮山村,先有浮山寺。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属惠安第四区公所,成立浮山乡人民政府。。。。。。, 浮山村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

2010年随张坂镇划归泉州台商投资区管辖。浮山村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南端,纵横不过三里,却有“区区獭窟三丘地”之称。北望崇武,南望祥芝,西邻张坂,东望台湾。浮山村是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张坂镇下辖的行政村。是一个集“山、海、岛、渔”等元素的千年古村落。浮山村(獭窟岛)陆地面积近1.1平方公里,环岛海岸线长达8000米。这里以捕鱼为生,拥有优美的岸线资源和丰富的海洋生态?。

泉州地区旧时民间曾流传着“金獭窟、银祥芝”,“崇武百家姓、獭窟万人丁”。宋、元、明、清时期,獭窟岛海上交通发达,船舶众多,大都通行南洋群岛。明、清两代又转航台湾。后獭窟居民因通商贸易或向外拓基创业,纷纷迁往台湾、厦门及海外,“獭窟”这个地名随之传遍五洲四海。(以上獭窟岛资料摘取百度,和民间传说)

獭窟的众多古祖祠、祖堂、大厝都建于明、清两代时期。可见当时獭窟人丁兴旺、繁荣昌盛景象,后来随着满清末期,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国内腐败的统治使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走向衰败,獭窟也一样随之衰落。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本侵华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獭窟人开始大规模外迁台湾,厦门等地,人口骤降。獭窟众多古祖祠、祖堂、大厝随着历史的变迁、年久失修都已倒塌。

1949年10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经历了58年至60年大跃进、59年至61年大饥荒,66年至76年文革动乱,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欣欣向荣。在贫困时期部分乡亲乃坚守祖居地,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归属感,他们认为故乡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使得他们愿意坚守在祖居地,不愿意离开?,守护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如今,獭窟各姓氏的大部分祖祠、祖堂皆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才得以重建,獭窟陈氏因来自八方又分散居于各自然村,因多种原因故年来未能建祖堂。我们的祖堂虽然起步较晚,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之美,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显得既典雅又不失时尚。

獭窟岛上居住着曾氏、张氏、林氏、庄氏、陈氏、吕氏、王氏、吴氏等姓氏。在獭窟,陈氏属于小姓,八支陈氏人口约 500 人,于南宋至清代陆续迁入獭窟。据历史学者研究表明,颍川、太丘皆出自颍川郡(“郡”相当于当今的地级市,“令”相当于当今的县)。獭江陈氏八支;堂号为颍川、太丘;同在一方热土,八支同域亲如一家,獭窟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前园陈:明正统三年(1438、戊午年)自晋江御殿头迁入护驾澳(含云内)前园,三房分居长山,前园俗称“顶陈”、长山俗称“下陈”。

下厍陈:南宋迁入獭窟西山前。

下埕陈:明代迁入獭窟蜂山南。

南江陈:明代迁入獭窟荷山。

书吉陈:明代由晋江涵口迁入獭窟三清石。

沟尾陈:清初迁入獭窟城西沟尾。(但也有人:雅称为郊美)

北门陈:清代由惠安北门迁入獭窟长潭南。

西垵陈:清代由惠安县东园镇垵头三封陈迁入獭窟西垵。

前园陈氏清代迁出分支:湖南省汉寿县:据记载,清代陈鹏举秉贤公之长子,武进士,清康熙初年平定厦门、金门、铜山等岛,康熙八年(1669)奉旨督垦湖广常德府龙阳县(今汉寿县龙潭桥镇)。

西斗下埕陈清代一支迁移到惠安土寨大宅村。

第五节

陈氏新建祖堂落成庆典,令我们忆起二十多年前园陈氏祖祠的重建历程:“海浪轻拍祖祠前,福泽绵延万万年;碧波荡漾映宗祠,海风送暖福满堂”。前园陈氏祖祠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久沐风雨,年久失修,整个建筑已然坍塌,残垣断壁,砖石风化,青苔满布,杂草丛生,破败之状令人触目惊心,夕阳之下显得愈发沉重,仿佛在哀叹那些消逝的时光和往昔的故事。祠堂于寂静之中透露出一种凄凉,令子孙后代心绪繁杂,不禁为其过去的辉煌而追念,对其现状感到心痛不已。祖祠缺失已数十载,漫长岁月里,祖宗亡灵无安栖之所,子孙祭祀无拜谒之堂,先祖又如何庇佑陈氏子孙财丁兴旺?

祖祠乃家族文化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先辈们的荣耀与记忆。对家族历史的追怀以及对家族文化的认同,铭记先贤的恩德,世代传承,不可忘却。整个陈氏族人,尤其是宝田叔公、添水叔、先父添美及柴水叔等族长们皆为宗祠未能重建而忧心忡忡……。

祖宗先人清楚,子孙生活艰苦,一日三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贫不择妻,生活偶有改善,番薯糜配菜脯(番薯稀粥配咸萝卜干),如有亏欠,待发达再补。口袋空空(囊中羞涩),北肚空空(腹内空虚),先祖之灵随风先(先祖之灵飘忽不定)。鉴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整体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众多人生活在温饱线之下,经济困窘,入不敷出,重建宗祠所需资金数额巨大,非宗亲一家一户所能承担。在旅居厦门族中先哲惠民(又名‘添水’,笔者堂叔)长期于獭窟、厦门往返奔波,向旅厦、居獭族人呼吁倡议,也曾期望旅台宗亲能够资助,然而希望依旧渺茫,无果而终……。

半壁草藤芭渴盼一滴甘露、等米下锅之际,恰遇旅居厦门族人明山堂兄,其为退伍老兵、企业家,承蒙祖恩,事业有成,有报答祖恩之意,为宗族解忧。1999 年明山兄慷慨解囊,捐资壹拾陆万人民币、旅厦金华兄长捐资壹万壹仟人民币。在那个年代,此乃一笔巨额款项,他们以实际行动彰显对家族和祖祠的重视与支持。这种举动不仅化解了族人重建的资金难题,更体现了旅外族长对家族传统的尊崇与维护,凝聚了家族的力量,增强了归属感,凸显了家族地位。缅怀先祖,以慰藉先祖之灵。弘扬孝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历史记忆以及提升个人修养,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家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教育以及提供精神寄托。

共担责任,在二位现已仙逝的族长宝田叔公和惠民(笔者堂叔)亲自率领下,共商兴建事宜,族人无不踊跃响应,集腋成裘,共襄此盛举。在众族人的协同运作之下,于当年十二月三日破土动工,使得我们的祖祠得以在二千年十月十五日圆满落成。

獭窟前园陈姓宗祠,依循旧祠基址重建,坐落于艮坤寅申之位,望山面海,前方朝向护驾澳、大坠山,后方倚仗烟墩山。整座建筑仿效原有体式营造,以石木架构为主,石,寓基业永固之意;木,乃枝繁叶茂之本。屋顶覆盖琉璃瓦,璀璨夺目、金碧辉煌,“紫气汇聚,正面两屏石浮光静影,视财气四溢,大门祠匾‘陈氏宗祠’四字熠熠生辉。置身其间,观山望海,豪情油然而生,中兴在望。

祠内正堂,名曰‘前园堂’,供奉先祖灵位,左右偏堂陈列家族史册史物,激励后人,再铸辉煌,光宗耀祖。宗祠占地 301 平方米,建筑面积 176 平方米,耗费贰拾壹万元人民币。为褒扬明山兄、金华兄长的慷慨解囊以及众族人的踊跃响应捐资,祖祠内特立碑铭记,传承家族美德。

令人遗憾的是,先父添美与柴水叔二人未能目睹祖祠的落成,便已驾鹤西去。尽管先父添美与深受敬重的柴水叔遗憾的未能亲眼见证祖祠的庄严落成,他们的精神与记忆却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这重要时刻。

宝田叔公、添水叔族长仿若受先祖之托付,祖祠竣工,阶段性任务达成之际,他们竟皆先后驾鹤西归。在獭窟前园陈氏的悠悠历史长河之中,宝田叔公、添水叔族长,恰似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繁星,凭借其为陈氏族人的无私奉献之举,辉耀着陈氏后人的前行之途。他们不单是族人的卓越代表,更是热爱乡土、钟情陈氏家族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的典范!吾族后人需铭记于怀,以他们为标杆,使陈氏发扬光大。

第六节

陈氏宗族内继承并弘扬祖宗的恩德,倚仗獭江护驾澳这方钟灵毓秀、天造地设、人杰地灵的宝地,传承祖德且使之发扬光大,效仿先贤,教诲子弟,广施礼义,崇尚文化,和谐团结,齐心协力奋进,令人才辈出,为陈氏宗族增光添彩。人有祖宗,犹如树木有根本,大树有根基,山峦有脉络,水流有源头。祖祠、祖堂象征着祖先的精神,是我们凝聚一心的依托。

前园陈氏祖祠碑文有载,自明以降,有陈宝洲、陈子黄等文才出众者声名远扬,陈策等七位庠生之名载入乡志,巡检钦武公武绩卓著。前清之时,陈氏文风昌盛,设有书院、吟馆、书轩。拔贡、秀才、童生者众多,塾师有陈贻贝、陈述、陈金桥等。当代则有陈国安(已仙逝)校长,陈美泉(高级教师、校长)、陈永森(高级教师、中共党员、副校长),他们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和启蒙者,亦是知识的播种者,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以一抹微笑、满腔热情,四季耕耘,培育出无数英才,桃李满天下。他们为獭江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得獭窟众乡亲的认可。

步入祖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对联:“太丘德望家声远、颖水渊源世泽长”。此对联蕴含着陈氏家族的悠久历史、陈寔的崇高德望以及颍川的深厚渊源,不单是对陈氏家族过往的回溯,更是对家族未来繁荣兴盛的美好祈愿。

祖堂一进三重,大堂前的花岗岩立柱上镌刻着金色楹联“堂前护驾引航声誉蕴、族内驱倭抗美古今扬”,此乃乡贤“无求”先生所撰写。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我们獭江陈氏在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堂前护驾引航”,宋朝景炎元年(1276 年),端宗之航船行至泉州港,恰值蒲寿庚作乱,与元将唆都进犯帝舟,故而改泊外渚,便是獭江。端宗暂且于獭窟避难,獭窟八姓氏发起护驾引航之举,其中便有下厍陈氏族人。船从“含云内澳仔”登陆上岸,故而“含云内澳仔”又名“护驾澳”。 獭窟岛,原四面环海,依海而生,向海谋生计,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航海者。国民初年,陈福星(阿细的祖父)老为大巡爷魏泮池王船引航入护驾澳,已仙逝的原厦门航管局的陈伙夫(笔者的伯父)中共党员、陈清水(明山的父亲)船长,以及泉州海运公司的陈瑞燕(锦河的父亲)、陈柴水(奕双的父)、陈宝田(白水的父亲)船老,他们皆是鹭岛、温陵航海界的翘楚。陈氏家族中诞生了多位卓越的船长,实乃家族之荣耀。

前园陈氏四房族人先哲惠民(又名添水,笔者堂叔)次子陈海疆任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厅级干部任上离休)。

旅厦前园陈氏三房长山族人陈子強現任厦门老人大学副校长,曾任厦门市同安区政府区长,市经委副主任,市国资委主任,福建省中煙副总厅级干部。 前园陈氏四房族人陈健,现任厦门市税务局副局长(正厅)其父陈江炎(原厦门石油公司副总退休)這次特地带次儿子回故乡归宗认祖,拜谒先祖、修身齐家,传承血脉、继往开来。

中华姓氏三千年,前园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不胜枚举,陈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人才济济,名声显赫?。

前园陈氏世代居于护驾澳之上,依海而居,与海相伴,与海风共舞。他们从事海运通商,出海打鱼,无畏风浪,生活虽艰辛,却充满诗意。护驾澳(含云内)乃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前园东侧和护驾澳海岸有一高度平伸突出的部长形小山,被称为“护头”。其长约五十多米,宽呈梯形,约三十米左右,可谓天造地设、珠联璧合,为“护驾澳”挡住了东南方向的大风。

澳口呈半月之弧形,澳口东西两侧在涨满潮后仍可露出海面一大一小的两堆礁石,其形状仿若闽南地区中秋节时家家户户为小孩祈福所起的小型“宝搭”,故被称为:“大塔、塔仔”。甚为可惜的是,七十年代因建海堤需石料,部分礁石被炸,塔形遭毁,缺失一截,然挡风阻浪之功能尚存。“大塔、塔仔”恰似镇澳之宝塔,当遇恶劣天气,澳外狂风肆虐、恶浪滔天,“大塔、塔仔”任凭风吹浪击,仍旧坚定不移、忠心耿耿,坚守本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我为陈氏守澳口。澳内则风平浪静,船只得以安然无恙地停泊。陈氏先祖“长园公”独具慧眼,识得此圣地,择居于护驾澳(含云内)这一风水宝地,正所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凭借着护驾澳得天独厚的优良澳口,孕育着陈氏子孙,使其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得以安居乐业,陈氏家族由此走向中兴。

驱倭抗美,据前园陈氏祖祠碑文所记载,自明朝以来,陈忠、陈喜良随郑成功部将施琅转战台澎金马,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战功显著,皆诰授荣禄大夫、左都督、给拖沙喇哈番衔。前园陈氏二房陈公德友与其季男仕瑚父子,率众抗倭,保乡卫民,屡立奇功。其后与倭寇恶战,临危不惧,仕瑚英勇献身,为世代传颂。明世宗皇帝下令立祠岁祀,赐仕瑚公为「义烈男子」,德友公为「冠带义士」,南安吕侍郎图南为之撰写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陈伙夫(笔者的伯父)、堂叔陈昌(明山的叔父)、陈于良会同船友,同仇敌忾,在东海(此处碑文有误,实则是从香港驶往海南岛途中,南海水东港海面)歼敌日寇,夺取敌舰“淑珍”号,由陈伙夫负责驾驶亲自掌舵“淑珍”号进入水东港。将“淑珍”船上军需物资及船上三十多名我国妇女和所俘之敌移交给当时第四战区驻水东港的陈俊夫团长接收。陈又派兵护送十八名壮士到广西柳州,十八名壮士受到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及柳州各机关,团体的热烈欢迎。

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给十八名船员“光华”乙等奖章各一枚,战区也颁给十八名船员“忠勇”奖章各一枚。后第四战区派少将参谋何康民护送经湖南、江西到当时的福建战时临时省会永安。当时的福建省省长刘建绪又举行欢迎会,欢迎这十八名杀敌英雄,并给他们安置工作。英雄杀敌荣耀而归,抗日英雄十八壮士美名流传,爱国精神垂范千秋,载入国史馆。

抗美古今扬,獭江长山陈氏族人陈福泉作为功臣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那最为可爱之人,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对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他是祖国的骄傲,是民族英雄,亦是獭江陈氏族人的荣耀,成为了陈氏族人的自豪所在。

陈氏家族之树根深叶茂,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开创了一代又一代彪炳千秋的宏伟事业,为后人留存下一笔笔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承先启后,人才辈出且世泽绵长,继往开光前裕后,家声远扬。

第七节

随着祖堂盛典活动的圆满结束,宾客们在欢声笑语中徐徐迈出迎宾红色充气大门,手中的纪念品闪耀着今日欢聚的温馨回忆。夕阳的余晖倾洒在他们满载而归的背影之上,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仿若对这场盛宴有着无尽的眷恋。陈氏宗亲理事会的明辉理事长、理事美泉、永森伫立在迎宾红色充气大门口,饱含深情地挥手道别,每一声“慢走”皆蕴含着深沉的情谊与不舍,直至宾客的身影逐渐消逝在祖祠西边的小路上,唯有那弥漫于空气中的喜悦与温馨,经久不散。

祖堂庆典活动结束之后,随着庆典仪式的庄重落幕,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既喜庆又欢愉的气息。夜幕悄然降临,理事会特意安排在同一地点,陈氏宗亲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举行庆祝祖堂落成的晚宴,共享这一顿意义非凡的团聚盛宴。餐桌经过精心布置,中央陆续呈上各式佳肴,既有传统的地方特色菜品,也有寓意吉祥、象征团圆的美味,诸如东星斑鱼寓意“年年有余”,汤圆象征“团团圆圆”。这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抚慰。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

宗亲们围坐一处,男女老少皆至,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大家举杯共饮,不时有人起身敬酒,以表达对家族长辈的尊崇,祝福之声此起彼伏。有的人眼眶微微湿润,感慨于家族的团结与温暖;有的人笑容满面,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团聚时光。在此刻,无论平素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大家皆是血脉相连、心手相牵的陈氏家人。

团聚晚宴进一步强化了陈氏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使每个人都深切地感受到归属于这个大家族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当夜幕渐深,灯光下的祖堂愈发显得温馨,而这份团聚所带来的温暖,将会化作每个人心中至为珍贵的记忆之一,长久地温润着大家的内心。

在团聚晚宴接近尾声时,一道汤圆甜点徐徐登场,恰似夜空中最为温柔的星辰,轻轻地点缀在味蕾的浩渺宇宙之中,这不单是一道菜品的终结,更是整场盛宴在情感与艺术层面的完美落幕。咬开汤圆,浓郁的花生香气四溢,甜而不腻,花生馅的甜度恰到好处,口感绵密且泛沙,香气经久不散,如同梦境里轻拂过心田的微风,让各位宗亲于欢声笑语之间,皆沉醉在这份不舍的回味当中,久久难以自拔。随着烟火、鞭炮的鸣放,团聚庆祝晚宴宣告结束。

十六日清晨八时,妈祖金身回銮霞宫寝殿。自十三日起驾到祖堂坐殿,原帮陈氏男丁负责抬銮轿护送妈祖金身回霞宫寝殿。族人精挑细选,选出八名陈氏男丁,身负重任,承担扛抬銮轿护送妈祖金身之责,庄重肃穆、虔诚至极、恭敬有加。八名陈氏男丁扛起銮轿,步伐沉稳有力。即便脸上汗珠滚落,但诸位的眼神坚毅,仿佛每一步都踏出了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他们肩上的銮轿在早晨的阳光中徐徐朝着霞宫马祖寝殿行进,仿佛时间于此刻变得缓慢而庄严。

仪式伴随着喧闹的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相互交融,旌旗猎猎声、喝彩声交织不绝。陈氏善男信女满怀热忱簇拥护送着妈祖金身,队伍宛如长龙,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马祖金身銮轿抵达霞宫寝殿,在陈氏善男信女的簇拥下完成了庄严的安座仪式。这些仪式不单展现了妈祖文化的庄重与热闹,更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至此,陈氏祖堂庆典方真正圆满落幕。愿此圣地承载家族记忆,光辉永继。

最后摘录自《陈氏资料》的陈氏家训,与宗亲们一同重温:“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冠婚丧祭,秉礼必慎。学文必功,习武必勤。治国必忠,治家必严。居功毋骄,见恩必谢。士农工商,择术必正。毋听妇言,而伤同气。毋作非法,而犯典刑。毋以众而暴寡,毋以富而欺贫。毋以赌博而荡产业,毋以谣辟而坠家声。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世当宽以绳人。苟能行之于久久,当必报之以冥冥。兹训词实关废兴,诵之再三,尔其敬听。”此乃我们先祖留下的独特家风。“祖功浩瀚垂福泽,宗德延绵振家声”。祖祠、祖堂,恰是守护着我们的血脉乡情之所。秉持正气家声,睦族敦宗,与时俱进,共谋发展,使陈氏得以永远传承,长盛不衰,携手共创属于我们的璀璨未来!

谨以此文,为祖堂落成志庆,愿先祖之灵,庇佑我族,繁荣昌盛,子孙繁茂,岁岁平安,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祝愿陈氏家族永远和睦美满!祝福陈氏家族未来愈发光明、愈发美好!并祝境内各姓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英才辈出、万代兴隆!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

渴水之鱼于獭江前园 修改于二〇二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铝合金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6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献县铝合金门窗定制厂家
下一篇: 玄奇万城(244)昌吉回族自治州(7)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