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惠民实事暖民心 | 玉门:棚户区改造让居民“住有宜居”2、中国曾经第一石油城,随着石油枯竭从市变成镇,如今房价不足千元3、重庆风渡新材攻关复合材料拉挤技术 铸就高性能风电之翼
惠民实事暖民心 | 玉门:棚户区改造让居民“住有宜居”
棚户区改造是发展所需、民生所向,是关乎千家万户亲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玉门市将棚户区改造列为惠民实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棚户区改造工作,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在老市区北坪三村,改造后的居民小区外墙粉刷一新、路面平整干净、门窗新颖美观。对比改造前后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住户朱玉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老市区北坪三村住户 朱玉梅:“通过改造以后,居住在公寓里感觉非常舒适,外面的环境很干净,绿化很好,吃完饭以后可以在周围散散步,感觉比以前要舒心。”
玉门市物业管理处副主任 陈辉:“通过三年的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老市区的住房面貌大大提升了,通过房顶改造、屋面改造、外墙保温、上下水改造、暖气改造,真正实现路通了、灯亮了、水通了、住户生活条件大大提高了。”
棚户区改造关系到城市的容貌,更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安居梦,不仅要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更要提高居民区的品质,实现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真正改变。在花海镇集镇住户何芳娣的家中,窗明几净,温馨整洁。何芳娣告诉记者,现在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完全得益于棚户区改造这一惠民好政策。
花海镇住户 何芳娣:“经过棚户区改造,窗子可以打开了,砖都铺平了,健身器材也有了,晚上路灯特别敞亮,整个环境都挺好的。”
玉门市房管局工程室主任 肖源庆:“2021年共改造老旧小区两个,棚户区一个,主要集中在老市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农垦团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及花海镇棚户区改造项目。我们主要改造的内容就是上下水管线、排水管线、屋面防水、外墙保温、单元门,包括集镇上的路灯改造、道路改造,通过改造,有效的提升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
2021年玉门市棚户区改造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批复总投资8604.51万元,其中,老市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232.84万元,新市区农垦企业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2881.88万元,花海镇棚户区改造项目总投资4489.79万元,目前所有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
中国曾经第一石油城,随着石油枯竭从市变成镇,如今房价不足千元
中国历史上有一座意义非凡的城市,从这里流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滴石油。
此后,这里的第一个油井、第一片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渴望为祖国做贡献的年轻人前来。
然而现如今,人们却各奔东西,城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空,昔日繁华不再,房价更是直线下跌到白菜价,成了中国房价最低的城市之一,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就是位于甘肃酒泉戈壁腹地的玉门。
为何当初赫赫有名的石油城如今却人去楼空?春风为何只在“玉门关”短暂地停留了一阵,就弃它而去了?
这一切,还要从我国上世纪受的屈辱开始说。
“没有价值的地方”,开采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滴石油
早在1914年6月,现在世界上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前身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就成了中美油矿事务所,专门进行了石油地质勘查,结果耗资250万美元巨资钻了7口井,却发现没有一口井的产量有工业价值,于是决定退出。临走前,还给中国扣上了一个贫油国的大帽子。
偏偏中国共产党人就不信这个邪!1921年,我国地质学家谢家荣首次对玉门进行了细致的勘探考察,并写了一份石油报告,揭示这里可能埋藏着丰富的石油;
1938年12月,党组织把当时仅有的两套钻机和20多名技术工人用军车运到了玉门,决定开发玉门油田,打响了“石油抗战”的第一枪。
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终于在玉门的老君庙油井出油了,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而从1939年到1948年的解放前,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45.5万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油田。
要说这老君庙啊,建于清同治二年,最初的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供奉的是一尊泥塑的太上老君像。也许真的是太上老君显灵,自打这里发现油田后,人们逐渐扩大采油区,使得玉门油田茁壮成长。
到了解放初期,我国上上下下石油的年产量仅有12万吨,而这其中90%的产量都来自于这里,而这里也自然成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
那时候人们团结向上,每个人都抱着建设祖国的热情,投身到生产建设中来。到了1969年,为了纪念玉门油田的发现,政府决定重建老君庙,并在庙前原玉门油田第一口井的钻井处安装了抽油机,铭刻下“老一井”的碑文。
这里也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著名的石油工人,有着“铁人“之称的一代劳模王进喜就诞生在这里。他15岁时,就已经在玉门油矿学徒了。
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练就了他刚毅坚韧的性格,这也为他后来在大庆油田创下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代,从玉门油田走出来的石油人,奔赴全国各地的骨干力量就多达10万人。甚至在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作为石油资源型城市,油气采炼业曾占玉门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地方政府为服务油田开采创办了化工、轻工机械、石化下游开发等工业企业,同时办理了糖酒、五金、餐饮服务等配套商务为油田开采服务。使得油田开采的一系列产业链趋于健全。
伴随着石油产业的发展,玉门的人口也是与日俱增,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誉为西部的小香港,外省的人来了想住个招待所都需要找关系托人。
很多石油工人把这里当成自己一生的家,在这里结婚生子,巴不得自己成为玉门人。而当时在山崖底部密集分布的各种窑洞就是石油工人们最早居住的地方,甚至很多工人的儿女都是在洞里出生的。
虽然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干劲十足、热情高涨,他们始终相信:“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而正是这种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为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带了了无尽的精神支柱。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那时玉门市民的娱乐活动也不算差,有职工俱乐部,职工之家,大家工作之余可以打打扑克、玩玩台球、感兴趣的还可以跳跳交谊舞,逢年过节甚至还有庙会,日子也算其乐融融。为此,玉门油田一时间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技术工人、学生和设备。玉门的人口也一下突破了13万之多。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按说玉门人的生活应该一天比一天红火了吧?结果,人们却为这短暂的“繁荣”付出了代价。
石油繁华开始落幕,留下一地狼藉
在人们还没觉察到石油开采的“灾难”时,环境首先敲响了警钟。
玉门本来就处于祁连山地震带上,是地震、泥石流的高发地段,这一惊开采,玉门老市区附近的水土流失更严重了,这个本就不算宜居的地方,环境开始变得更加严苛,夏季一场大一些的雨,就让居民苦不堪言。
如果说这还不算什么,玉门的石油产量逐年下降的事实更是给了当时的玉门人当头一棒。
1959年的140.62万吨,骤减到1998年的38万吨。这是因为本来玉门石油资源埋藏较浅,再加上大规模开采和开发,使得不来就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石油逐渐趋于枯竭。
玉门石油管理局曾在一份公开资料中提到,玉门油田经过近70年的开采和发展,到21世纪初的原油产量艰难地维持在每年40万吨。老油田已进入枯竭性开采阶段,剩余可采储量仅400多万吨,且剩余可动用储量品位低,可采难度日益加大,产量逐年下降,经济效益逐年下滑。
也就是说,玉门油田已经接近于资源枯竭。这让依靠石油富起来的人们,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了危机。
接着,由于产业过于单一,面对着石油开采的发展瓶颈,21世纪初,大批工厂倒闭,石油工人下岗,人们不得不考虑迁移,离开这个城市。
连原先的居委会也从之前的66个,缩减到了2001年的33个,2004年更是进一步缩减到只有12个。2003年,玉门市政府也搬迁到了距离老城70公里的玉门镇上去。
据统计,仅仅2004年一次搬迁中,玉门就有2.5万名油田工人外迁,外迁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到了2017年左右,这里的常住人口仅仅剩下一万人左右。
伴随着城市的衰败,迎来的就是暴跌的房产。当地房价低到每平方米100元,和白菜价无异了,离我们较近的2019年,玉门更是以每平方米28元的超低价惊呆了全国人民,相当于几千元就可以买一套二手房。
要知道,在北京一个月租个隔断还得1500元呢。况且这房子可不是只有不到10平方米的隔断房,而是正经八百可通水通电通暖气的居民房,然而即使这样,这套房自打挂出至今,仍是无人问津。
如今的老市区,虽然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却很难恢复昔日的繁华,而越往南走,行人愈发稀少,路边房屋几乎全部封闭,房屋门窗有的仅剩框架,有的被封堵得严严实实。
到达南坪,站在一处山顶俯瞰,正如网上视频所呈现的一样,南边大院内的房屋全部废弃,一些房屋里墙面上言语简单直接粗暴的涂鸦隐约可见。唯有那“铁人”王进喜的塑像矗立在进入老市区的路口,提示着游人,这里曾是一座石油之城。
而来来往往的人群,更多地是来看看老房子、转转老城区,再望一眼铁人王进喜的塑像,再看一眼老君庙的油条,一同回忆当年艰苦奋斗的日子,感受这里的环境。毕竟国内已经很少有保存如此完整的老县城了。
玉门老城衰落了,玉门新城却已崛起
当然,没有城市会永远这么破败萧条下去,人可以和石油同富贵,却不能一起共患难!
面对困境,玉门还得发展,首先产业畸形的结构必须改变,仅靠“一油独大”肯定行不通。玉门市也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转型之路。
就是旅游业的规划,毕竟老城区的旅游产业可以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支柱,既可以弘扬铁人精神,也能发掘老市区的文化内涵。其次,就是能源结构的转型,作为黄土高坡地貌,这里的海拔落差相差足有1000多米,长年都有无休止的大风,而风能产业也就成为了玉门经济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支点。
近几年,玉门市通过科技创新和摸索,利用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了全国第五大风电基地以及甘肃第一大风电基地,并逐渐把发展路线转为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
不仅是风能,太阳能、光电能、光热能,一系列清洁能源的理由,使得玉门市在转型发展中,确立了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这五大产业,以摆脱对石油的单一依赖,实现产业升级。
当然这将是一条长期而又艰苦的道路,但它却是一条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玉门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继承和发扬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使得玉门市重塑当初的辉煌,为未来中国城市尤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
玉门老城虽已繁荣不再,但它既启示了我们一条致富路,却又警示着人们——永远不要走“坐吃山空”的老路。
重庆风渡新材攻关复合材料拉挤技术 铸就高性能风电之翼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重庆风渡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风渡新材”)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复合材料产品订单。记者看到,一卷卷晶莹的玻璃纤维丝缓缓进入全速运转的烘箱,经过加热、浸胶、挤压成型、固化、牵引等多道工序后,被切割成一件件玻璃纤维拉挤板材。
风渡新材是一家专注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改进材料与工艺,开发的多款拉挤复合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光伏能源、绿色建筑、轨道交通等领域。风渡新材董事长姜峰说:“去年,公司的拉挤复合材料销量超6万吨,同比增长近40%;营业收入9亿多元,同比增长超5%。”
风电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而风渡新材生产的玻璃纤维拉挤板材就是制造风电叶片主梁的主要材料。风渡新材研发部部长助理杨滔告诉记者,过去,超大型风电叶片主梁采用的材料主要是进口碳纤维制成的板材,价格较高。为降低风电叶片生产成本,公司经过一番调研后,将目光聚焦到玻璃纤维拉挤板材这一材料上。
杨滔介绍,玻璃纤维和碳纤维都属于高性能材料。与进口的碳纤维相比,玻璃纤维性价比更高,通过拉挤工艺可以让纤维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可以提高叶片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瞄准风电叶片用拉挤板材这一领域,公司组建了研发团队,对玻璃纤维及其应用工艺开展技术攻关。
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为突破原料配比和拉挤浸胶成型工艺两大技术难关,公司研发团队一方面降低树脂黏度,提高树脂高温反应活性,另一方面改进玻璃纤维的浸润剂,使纤维在被树脂快速浸润的同时与树脂更好地结合。经过一次次对比实验和性能测试,研发团队不断优化树脂和玻璃纤维的配比,改进生产流程,最终研发出材料配方,提升了板材的力学性能。
浸润是板材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对板材进行表面处理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板材的性能和耐用性。为改进浸润工艺,公司在原有浸胶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预加热系统、辅助浸胶系统,并建立起纤维浸胶系统,有效解决了单丝浸胶不充分问题,使生产的板材中玻璃纤维含量得到显著提升。工艺改进后,公司生产的板材力学性能大幅提高,拉挤产线生产效率也从每分钟20厘米提升至每分钟100厘米。
以研发更高性能的拉挤材料为目标,风渡新材不断向高攀登,通过产品创新赢得更大市场。前不久,风渡新材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组成科研团队,联合攻克大丝束碳纤维的拉挤工艺难题,成功研制出风电叶片用碳纤维拉挤板材等新产品。风渡新材总经理罗成云说,运用碳纤维拉挤板材制作的风电叶片,最长能达140多米。目前,公司已建成20多条碳纤维拉挤板材生产线,预计今年可生产碳纤维拉挤板材1000吨左右,新增营业收入6000万元左右。
在巩固风电用拉挤板材市场地位的同时,风渡新材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创新开发出光伏边框、节能窗框等拉挤型材成品,不断扩大产品矩阵。前不久,公司聚焦建筑业绿色发展趋势,开发出聚氨酯拉挤门窗系列产品。罗成云说,相较铝制门窗,聚氨酯拉挤门窗更环保节能,且具有气密性能优、保温隔热性好、耐酸碱、耐火烧等优势。目前,公司这类产品已实现量产,订单额超3000万元。
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风渡新材已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4项发明专利。同时,公司以重庆为总部,布局建设了湖南韶山、甘肃玉门、江苏盐城、内蒙古包头四大生产基地,建成投用近400条拉挤生产线。姜峰说:“公司将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优化生产工艺,逐步开发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氢能存储等领域的高端复合材料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6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