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南新闻12月6日电 题:王泽辉:8年3万里练就“火眼金睛”的钢轨探伤能手
作者 杨新飞 粟雯 李新华
王泽辉是广铁集团公司长沙工务段益阳探伤车间一名班长,作为一名“90后”,从事探伤工作已经8年有余,专业功底扎实,工作严谨细致。历经岁月的磨砺,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成长为一名钢轨探伤能手,在今年11月参加国铁集团工电系统职业技能竞赛获得无损检测员(钢轨探伤)单轨第一名、全能第四名的好成绩。
长沙工务段工作人员为钢轨“探伤”。
肯钻研读破一卷书
第一次接触钢轨探伤工作,王泽辉以为探伤工就是简单地推着单轨仪走来走去,拿着通用探伤仪比比划划。经过一段时间的作业,他深刻认识到想要真正掌握这门技术,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平日里向工长虚心请教,与业务能力强的同事交流经验,上线作业过程中跟在师傅身边多看多听。碰到一些疑似伤损的数据,他总是要把它搞清楚情况、弄明白原理才肯罢休。他的手机里设置了专门的业务学习界面,包括易错题、题库、技术标准、探伤课件等。
王泽辉学理论坚持做到钻进去、跳出来、敢怀疑。下班以后,王泽辉“窝”在宿舍里认真钻研探伤业务知识。《钢轨探伤工》被他反复翻了很多遍,磨破了书角,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脚。在书中找不到答案的就问师傅或者反复在练功房操作验证。有一次,他发现书中关于焊筋波的描述只有一句“用二次回波进一步复核确认”,没有说怎么确认。王泽辉找师傅问,两人就一起在练功房反复推波。经过无数次的验证,发现伤损波出现的时间早0.5秒,这个发现填补了关于焊筋波描述的空白。现在全班组采用这个方法探伤,一探一个准。
他感慨:“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我完全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充满希望!”
勤思考摸索“探”要领
“钢轨伤损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伤损有不同的波型显示,平时我们作业要仔细确认和操作每一道程序,标准化作业。”王泽辉说,“同时也要不断分析总结,积累现场经验,这样才能做到不漏检误判,让不易发现的钢轨病害无处遁形。”
王泽辉根据作业要领,在总结归纳“一换二看,三分析四判断”工作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探伤规律——手工检查先到位,接头站下来回探,小腰部位走速慢,大腰部位匀速探,道岔异形正反探,引轨正反结合探。带班作业中,他也会时常提醒同事,铁路区间无缝线路行进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3公里,有缝线路行进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2公里。严格执行“接头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道岔引轨正反探”等作业要领。特别是在钢轨重点防断期,每次关键薄弱处所需要反复检查时,王泽辉往往采用反复探检、双机复探的方式对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用检查镜辨识,确认钢轨状态。这样的本领正是他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练就出来的。汉寿探伤工区职工杨高魁说:“这套规律很实用,不仅提高了探伤准确率和作业效率,而且提升了班组职工的业务水平。”
显身手揪出“疑”伤损
钢轨探伤是一道安全防线,担负着铁路交通安全的重要责任。8年来,王泽辉探伤的钢轨长度达3万多里。如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考验探伤工的技能和水平。
在常德东站内一次探伤作业过程中,大家对一处轨底疑似波形反复检查了多次也拿不准主意。作为当日作业带班人,王泽辉首先查看仪器数据是否调试正确,操作是否规范。同事按照他的办法重新操作了一遍,发现采用K1单探头从轨面检查,仍然无法判断该处伤损实际情况。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王泽辉俯下身仔细观察钢轨外观和状态。经过研判分析,他建议同事从轨底边采用双K1探头进行K型校对,再次对疑似伤损位置进行检查。不一会儿,一个轨底中部大致5×6毫米的核伤就被“揪”了出来。同事们看到后既疑惑又惊喜,为什么同样的操作,他们没有及时检查确认轨底问题,王泽辉却能够快速想到别的检查办法。工区职工杨宁说:“他真的有两把刷子,我要好好向他学习。”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作为新时代铁路人,我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更要专一行,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守护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王泽辉说。(完)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7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