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磊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张 伟
城里回来的“能人”
8月16日,在淄博市临淄区富群农机合作社的玉米地旁,王熜之望着正在用植保无人机给玉米施肥的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无人机洒上一遍叶面肥,可以促进玉米授粉。今年,玉米的亩产一定可以超过去年!”王熜之说。
52岁的王熜之出生在临淄区凤凰镇东申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4年,初中毕业的他就加入了进城打工的队伍。在城里学了几年技术之后,王熜之回到家乡做起铝合金门窗生意。凭借灵活的头脑,生意越来越红火,王熜之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
“那个时候,都是靠自己联系客户,客户口口相传就形成了很好的口碑,甚至有东营的客户专程找上门定做门窗。”王熜之说。
就在王熜之的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他却突然转型回归农业。2009年,他买了东申村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95轮式拖拉机,想着帮助周围的老百姓收玉米、收小麦。村里人都说,这“能人”咋糊涂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得当个农民。
顶着村民们的不解和非议,王熜之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国家连续出台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也让我认识到,农业的广阔天地,一定可以大有作为。我想通过自己的尝试,让大家知道土地还能有另外一种种法。”
可让王熜之没想到的是,一连好几天,没有一个村民找他帮助收割,崭新的拖拉机成了摆设。“当时,村民主要是不舍得掏使用费,都在地里汗流浃背地人工收割。”东申村村民路光华告诉记者。
眼见自己花大价钱购置的拖拉机没有用武之地,王熜之决定先拿自家的3亩地作演示。这一招果然灵验。“三亩小麦,几个小时就全部收割完成了。这个效率是打动老百姓的关键。”看到机械化巨大优势的村民当天就在王熜之家里排起了长队。
村民们观念的改变和对自己的信任,让王熜之倍感欣慰。他趁热打铁,成立了富群农机合作社,当年就发展社员20多人,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农业机械化道路。
甘当新型职业农民
2010年,在靠拖拉机掘到“农业第一桶金”后,王熜之打算流转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可流转土地的想法一提出,妻子齐桂英第一个反对,“当时,主要考虑农机这一块,小打小闹的没问题。可真要大片流转土地,风险太大。”
可固执的王熜之硬是顶着压力,拿出农机合作社的全部收入流转了120亩地,尝试自己耕种。“当时,农村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觉得好好的地,荒着太可惜了。”在王熜之看来,规模化经营加机械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王熜之又拿出全部家当5万元,购置了一台喷枪式喷灌机,用于土地灌溉。忙活了大半年,亩产却只有350公斤。这个数字比村民的亩产少了150多公斤。面对这个惨淡的成绩,王熜之没有气馁。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加大了肥料的使用,可亩产一直维持在350公斤左右。
当时为了挽回在土地上的亏损,王熜之四处联系客户,只能用自己辛苦收割挣来的钱填补种地损失。
“也想过放弃。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农民。对自己采用的耕种模式,也产生了怀疑。”王熜之说。
就在王熜之一筹莫展的时候,临淄区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却给事情带来转机。2015年,临淄区组织种粮大户北上内蒙古参观学习。
也正是这次外出学习,让王熜之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内蒙古甘河农场,上千亩的地块,一水的机械化。这让我确信走机械化道路没有错。问题出在哪呢?出在种植模式上。”取到真经的王熜之迅速行动,持续提高机械化水平,并在政府的帮助下,主动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在自己的地块上建立实验基地,邀请专家重新规划种植模式。
一系列措施下来,当年就实现了小麦、玉米双增产。“比如小麦,苗带的宽度是多少,施多少肥,什么时间施肥?这是一整套严格的标准。配合起来,就是种植模式的标准化。”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王熜之下苦功夫掌握农业知识,产量逐年提高,流转的土地也超过600亩。今年,收获的小麦亩产超过720公斤,比当初翻了一番。
年轻人玩转农村舞台
现如今,走进富群农机合作社,卷盘式喷灌机、无人打药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尤为显眼。
合作社越来越红火,流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王熜之想让在青岛工作的儿子王烨回家。可还没等他开口,1992年出生的儿子竟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回家和父亲一起经营合作社。
在王烨最初的印象中,农业生产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小时候每天都憧憬着长大能离开农村。可2017年在临淄区举办的一次农业现场会让王烨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
“当时演示的玉米籽粒收获、农机深松整地、高效植保等先进种植技术和现代化农机设备,让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觉得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再加上考虑到父亲逐渐上了年纪,这才萌生了回来的想法。”王烨笑着对记者说,而且新型职业农民靠本领技术吃饭没啥丢人,年轻人在农村这个舞台一样可以玩得转。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王熜之不忘乡亲们,除了不断扩大合作社覆盖范围,让更多社员受益,“600亩土地的流转,直接带动了我们村近200户村民增收”东申村党支部书记刘开勤说。
王熜之十几年的坚持结出累累硕果:2015年淄博市示范农场、2015年省级示示范合作社、2015年山东省农机科技示范户、2016年国家示范农机合作社。“下一步,我们会紧跟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同时向农产品深加工进军,加速形成从田野到餐桌的闭合产业链。”面对未来,王熜之充满信心。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28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