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滴滴还在观望时机的时候,优步已成功上市。
北京时间5月9日凌晨,网约车鼻祖优步将IPO发行价定在了每股45美元,使得其估值为824亿美元,是美国今年最大的IPO。
但这一估值低于优步早前的目标估值——1000亿美元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竞争对手Lyft的影响,此前Lyft已于今年3月登陆美股,但上市后的表现却不太尽如人意,其市值已经从发行之初的300亿美元,跌到了如今的158亿美元。
同时,优步在中国的对手滴滴出行因为一系列安全事件以及愈发严格的审查,不得不暂停了自己的上市之路。
而此前优步曾在4月份的IPO文件中揭示了滴滴出行的最新估值情况——优步公司拥有的滴滴出行15.4%的股权在2018年年底时价值79.5亿美元,暗示滴滴出行总估值为516亿美元,这个数字相比2018年年初的800亿美元已缩水很多。
以上可以看出,网约车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局面非常严峻,那么网约车是一笔好生意吗?
一、连年亏损的行业巨头
根据财报,Uber在2016-2018年的总营收分别为38.45亿美元、79.32亿美元和112.7亿美元,年复合增速71.2%。从这一指标上看,似乎相当喜人。
不过,如果看增长率的变化,就会发现Uber的营收增幅事实上是在放缓。从2016年到2017年,营收增长了超过一倍,而从2017年到2018年,营收的增幅则已经降低到了42%。
换言之,增速不止在降低,而且降低得很快,这说明优步已经过了高速增长的时期。
那么净利润呢?
根据财报,从2016年到2018年,Uber的净利润分别是-3.7亿美元、-40.33亿美元和9.97亿美元。可以看出,尽管之前一直亏损,但2018年却实现了扭亏为盈,成功盈利。
不过我们仔细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从财报可以看出,优步之所以能在2018年实现正的利润,主要是依靠剥离业务所得的收益和未确认的投资收益。
其中,剥离收益主要源自于优步剥离在俄罗斯和东南亚的业务所获得的收益,而未确认的投资收益则来自于上文我们提及的优步所持滴滴股份的升值——也就是说,
滴滴这个老对手竟然成为了优步在2018年利润转正的关键
。而如果刨除这些收入,仅看营业利润,优步则依旧是在持续亏损。
周四美股优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优步累计亏损79亿美元,公司共在63个国家运营,其中美国以外的市场占总出行量的74%。优步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其运营费用将大幅增加,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而关于滴滴出行的盈利情况,公司今年2月公布的2018年度财报显示,去年共计亏损109亿元,而自成立以来的亏损则已经达到了500亿元。
二、滴滴和优步把钱花哪儿了?
毫无疑问,滴滴和优步都是网约车行业的巨头,但连巨头都是连年巨额亏损,这已经不是个别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但滴滴和优步各自的数据,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但连年的亏损我们无法忽略。那么他们把钱花哪儿了?
这里我们以优步为例,优步的赚钱模式可分为三部:一是获得总订单金额,2018年优步总订单金额为498亿美元。二是按比例获得营收,营收与总订单金额的比例称为变现率(Take Rate)。优步的出行业务变现率约为20%,外卖不到10%(出行业务收入占比为90%)。
最后,依次扣除成本、费用,获得经营利润。
2018年,优步总订单金额为498亿美元,核心净营收109亿美元,变现率21.9%。
“核心净营收”(Core Platform Adjusted Net Revenue)是扣除给司机的补贴(或称奖励、返现)后优步的净收入。大致框架是优步、司机“二八分账”,优步二、司机八。
根据优步财报数据:2018年司机每跑一单,优步获得1.73美元营收(2017年是1.72美元)。
扣除营收成本(cost of revenue和operations and support)后,尚有可观的毛利润。2018年为37.6亿,毛利润率33%。
问题是在常规的补贴外(这个数据2018年为17亿美元,没有计入净营收),优步还向司机支付数倍于此的“额外激励”(Excess incentives)、“老带新奖励”(Driver referrals)并将之计入市场费用(sales and marketing)。
根据优步的财报,2016年,优步市场、研发、行政费用合计34.4亿美元,占净营收的89.5%。2018年经过压缩费用,三项费用合计达到了67.4亿美元,占净营收比61.8%,这个数据较2017年降了14.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市场费用31.5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只降低了3.2个百分点。足见优步市场费用的“刚性”,要保持的业绩增长市场费用根本省不了。
而在滴滴方面,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曾表示滴滴在2018年上半年对乘客和司机的补贴奖励投入就达到了117.8亿元。
【总结】
不可否认网约车的需求是存在的,依靠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网约车企业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了便利性,这从滴滴和优步的营收表现上可以看出。不过很明显,优步和滴滴等网约车企业的运营模式下,巨额的市场费用根本难以压缩。而网约车的发展过程其实和出租车极为相似。
在上世纪30年代,出租车行业在美国开始兴起,但因为没有监管,大量出租车公司之前也开始了价格战,结果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几乎无利可图,出租车服务体验和安全无法保障,一度让城市交通陷入瘫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37年的《哈斯法案》(HaasAct)要求所有出租车需要购买牌照才能运营。
网约车实际上也是出租车的一种,都是在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极低的准入门槛和价格优势快速占领市场,Uber和滴滴的商业模式都没改变这个行业的产业结构,这一产业结构决定其盈利的困难。而接下来优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就要看投资者在未来是否对这种模式买账了。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新浪理财师”微信公众号)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49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