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是一名传奇的基金经理,在美国富达公司里掌管麦哲伦基金,13年来(1977-1990年)实现了29%的年复合平均收益率,至今难以被超越。这更是普通投资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这几日再次看了他的书籍,有几点想分享分享。
彼得・林奇是怎样的人?
首先他是个极其、极其、极其勤奋的人!每天早出晚归,最夸张时候平均每天调研2家公司,可以说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打电话给交易员,下达指令竟能花去2个小时(可见要买卖的股票有多少)。与家人出去度假,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方便调研上市公司而不是好玩或浪漫。甚至还傻傻分不清自己孩子与股票的名字,做梦梦见的还是股票!
试问有谁能做到?
终于在46岁(1989年,离开富达的前一年)生日的时候突然一震:自己老爸就是在这个年龄离开人世的。
于是选择了家庭,毕竟谁也不会在临终前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彼得・林奇是怎么赚钱的?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是时机不错。彼得・林奇于1969年加入富达公司当股票分析师,1974-1977担任富达研究部经理,投委会成员之一。这8年时间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研究分析经验。
想想我们普通人买股票,身兼数职,既是分析师又是基金经理还是交易员。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花8年时间好好跟踪和研究某些行业?5年3年也行,否则都不好说是否入门了。
我们知道美国在70年代经历了股市大崩盘,这次崩盘是继1929年-1932年股市大崩盘之后最严重的一次股市暴跌。1973年-1974年,“漂亮50”迎来了近乎腰斩的下跌,从下图中(标普500年线)可以看出时机还是比较不错的,1982-1990年,标普500上涨了4倍。
时机这个东西吧,通常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巴菲特能这么成功,所处的美国大环境对他而言非常重要。我们普通投资者虽然不能选择时机,但越早认知,机会来敲门时才能更好把握住。就比如20年前就认知到投资房产,和现在才意识到相比,收益就相差很大,房地产牛市都已经错过了。是否经历过07年和15的股市大牛市,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正所谓年少不懂茅台好,读懂股价不可攀。
大崩盘使得投资者对股票和基金敬而远之,因此彼得・林奇才能低价买入优质公司,1978、1979年时间内,他所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市盈率只有3-6倍,这么便宜的好公司,几乎不可能亏损。
除了时机好,当时的基金行业环境同样造就了彼得・林奇。
如果基金经理买了“冷门”股票而亏损时,会责怪分析师,那自然而然分析师不乐意尝试推荐与市场不一致的公司,因为买了IBM导致亏损时可以说这是市场的错,是IBM的错。
富达公司要求基金经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彼得・林奇可以在价格很低的时候逆向买入好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资产负债表非常稳健,前景良好,他说当时大部分基金经理为了保住饭碗却不敢买入。
长期平均下来跑赢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哲伦基金连续13年来每年都超越股票基金平均水平。
时机和行业环境对大家都是公平的,可彼得・林奇只有一个,这离不开他的天才和勤奋。
在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里,赚钱最多的是房利美公司(离任之前5年内盈利5亿美元),接着是福特汽车(1985-1989年盈利1.99亿美元)和菲利普-莫里斯(1.1亿美元)。
最赚钱的9只股票为基金共赚取了超过8亿美元,要知道他接手基金的时候,资产规模只有1800万美元,且开始的前4年里没有对新投资者开放。到了1983年资产规模超过10亿美元,1986年突破50亿美元,1987年突破100亿美元,而1990年离任时基金规模达到140亿美元。即使放在今天的A股,这个规模都可以封神了。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每一只股票在购买之前都要经过扎实的基本面研究、访谈或调研,他的风格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不断地寻找价值低估更厉害、赚钱机会更大的股票,来替换掉手中赚钱机会相对小的股票。
疯狂进攻到什么程度呢?13年的管理生涯中购买过的股票总数高达15000只。真不知道还有哪些股票没有购买过。尽管大多数股票购买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持有量很低。
这种风格并不适合我们普通投资者,没有专业投研团队,能力圈拓展本身极其艰难。而他辞职以后也说过,普通投资者大可不必像他那样买入这么多股票,否则无法及时跟踪每一家公司的动态,但一般情况下建议持有不少于5只。
众所周知彼得・林奇的换手率是很高的,第一年换手率343%,随后三年换手率也有300%,除了他自己的进攻风格以外,投资者赎回也是原因之一。
在1977年接任后的前4年里,麦哲伦基金赚取了大约4倍收益,规模应该增长到8000万美元左右,可惜的是1/3遭到赎回,这部分客户估计是被大崩盘吓坏了,在基金回本以后马上套现,因此基金规模只有5000万美元左右。而这段时间基金对新客户是封闭的,为了应付赎回,彼得・林奇只好不断卖出以前的股票。
这部分早早就赎回的客户,恐怕完美错过了后面的超额收益了。能选到优秀的基金经理,却不一定能陪伴他,这也是我们许多投资者的真实写照。
房利美和汽车股为彼得・林奇的业绩贡献不少。
以赚钱最多的房利美为例,过程其实并不轻松。1977年第一次买入,几个月后就清空了,因为房利美是靠着从银行借钱买入房产抵押合约并长期持有,再收取合约的固定利息,从中赚取差价。当时贷款利率上涨,会影响公司盈利水平,甚至公司要倒闭的谣言四起。
1982年,公司巨额亏损,因为是周期的缘故,市场预期升温,股价反而涨了4倍,从2美元涨到9美元。彼得・林奇也是在这一年重新建仓房利美,同年,房利美学习了房地美的模式,将合约打包出售,而不是长期持有赚取利差,把利率变动风险转给了新买主。
1983年,在经历了8个季度的亏损以后,扭亏为盈。股价却原地踏步。
1984年,房利美在麦哲伦基金中的比例依然不高,但是彼得・林奇小心翼翼增仓,因为他看到公司在想办法改变贷款模式,用长期的贷款替代短期贷款,虽然短期损失资金成本,但长期可以少受利率波动影响,不过当年股价还是跌了一半,从9美元跌到4美元。
1985年,行业出现问题,可重要竞争对手变少了,审视了基本面后,彼得・林奇加仓,占基金规模的2%,成为10大重仓股之一。这一年股价翻倍,从4美元到9美元。
1986年,尽管大家对行业问题仍有所担忧,房利美吸取之前的教训,与主流做法不同,提高了贷款标准以至于短期承压。即便如此,彼得・林奇认为长期却可以降低风险,公司值得持有。这年股价还是从8美元上涨到12美元。
1987年,违约加剧,房利美因此收回了不少房产,为了能把这些房产再次销售出去,还需增加不少维护装修费用,糟糕的是买家还不好找,再次引发市场担忧,股价从16美元震荡下跌到12美元。而彼得・林奇却充满信心,保持了仓位。
1988年,彼得・林奇加大了仓位,保持在3%以上的资金规模。而房利美经营也有所好转。
1989年,房利美的不良资产已经得到解决,基金仓位也因此加大到了极限的5%,这一年股价从16美元涨到了42美元。
1990年,依然保持最大的5%比例,股价稍微下跌一点到了38美元。这一年,彼得・林奇离开了富达,但是他的接任者仍然持有房利美,1992年的时候股价高达68美元,即便如此,市盈率也只有11倍,远低于整个股市平均23倍市盈率。
直观看简单示意图(根据彼得・林奇的描述简单示意,并不是真实走势图),面对公司经营波动和市场反复质疑,如果不能坚持下来,也就没有办法获取后面的超额利润,持有10年时间谈何容易。
1977年-1982年期间汽车销售量下滑了1/3,但乐观的彼得・林奇坚信被压抑的购车需求最终还是会被重新释放的,连续几年的悲观情绪使得股价相当低了,尤其是克莱斯勒,传言公司会破产。可他发现账上拥有的现金足以保证克莱斯勒2年内不会破产。
经过多方调研和实地探访后,在1982年逆势买入克莱斯勒,很快汽车行业复苏,买入8个月后股价就翻倍,连同后面买的福特、通用等汽车股都不同程度的上涨。经过几年的行业繁荣,汽车需求被释放,5年时间里,克莱斯勒上涨接近50倍,福特也有17倍。
可在1989年后汽车销量再次下滑,1990年两家公司的股价都跌去了一半。幸运的是彼得・林奇在1987年就卖出了汽车股。
周期股不适合长期持有,踩对节奏至关重要。但像他这样精准踩点的,可就不仅仅是运气了。彼得・林奇对周期股是颇有心得的,善于“从利空消息中寻宝”,也确实从周期行业中获利颇丰。
从对各个行业起起落落的长期观察中,彼得・林奇发现:尽管投资于周期性公司股票和特殊情况下股价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你可能会取得2-5倍投资回报率,但是投资于零售业和餐饮业公司股票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不仅增长速度和高科技一样快,而且风险普遍低得多。比如菲利普-莫里斯、吉列、可口可乐等等,贡献也不少。
这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是更友好的做法,他的“边逛街边选股”的方法至今被不少人认可。要么还可以像他建议的那样,构建自己的“基金全明星队”:把资金分散投资于几种不同类型的股票基金(成长型、价值型、小盘成长型、公共事业、混合型等等)并长期持有,还可以将新增资金加到下跌或者涨幅小的基金里,这种做法比每年寻找冠军基金不断买卖靠谱得多。
这种“基金全明星队”给了我一些启发,因为也在考虑年底是否要将另外一笔钱用于投资基金,与股票分开,用于平时生活所需,接下来需要好好学习如何配置基金。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539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