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传奇往事出海收购澳洲铁矿中信泰富曾经差点破产澳洲铁矿石公司

2004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直至今日,我国的铁矿石依然非常依赖进口,全球每年75%的铁矿石都是卖给我国的。我国每年都要在进口铁矿石上花费巨额资金。

铁矿石的主要作用是炼钢,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无论是汽车还是基建,都要消耗大量的钢铁。

▲我国“基建狂魔”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虽然我国的铁矿石储量居世界第四,但是我国铁矿的含铁量较低,开采难度大。世界上拥有优质铁矿资源的国家有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他们出口的铁矿石物美价廉,进口他们的铁矿石比我们自己在国内开采铁矿,成本低得多。

看到中国这么豪横的买买买,以及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国外的卖家也不傻,那就涨价。2004年,铁矿石价格上涨18.6%;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

▲国际铁矿石进口价格在那几年直线上升。

为了摆脱国外铁矿石卖家们的挟制,2006年,中信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中信泰富投资4.15亿美元(当时汇率折算超过30亿元人民币),从澳大利亚富商帕尔默手中买下了2座铁矿,储藏量约20亿吨。铁矿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皮尔巴拉地区的普雷斯顿海角。

▲这个位于西澳大利亚地区的铁矿周边“荒得一批”。

买完中信就踩了大坑

从签完字那刻起,中信泰富就如同掉入了一个无底洞之中,无法自拔。

首先,这个矿是一个含铁量只有23%的贫磁铁矿,而澳大利亚所蕴藏的铁矿中70%是赤铁矿,含铁量大多在63%左右。澳大利亚的赤铁矿含铁量高,成本还更便宜。

其次,这个矿区所在的位置周边荒无人烟,基础配套设施严重匮乏。

▲矿区附近的配套设施是完全跟不上的。

中信泰富的澳矿项目,虽然是个磁铁矿,但是含铁量太低,就必须要增加选矿工序,生产出含铁66%的铁精粉才能卖出。而生产出1吨磁铁矿精粉,需要开采3.3吨矿石,经过破碎、磨矿、分级、磁选、尾矿处理等工序。

▲开采出的矿石要磨成粉才能分离出铁精粉。

而中信澳洲项目,含铁量低,需要经过多段磨矿,把铁矿石磨得像奶粉一样细,才能被磁选机选出铁粉,成本高得离谱,还特别

耗能

整个选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和水,然而矿区所在的地区,基建配套缺乏。中信泰富为项目专门修建了一个48万千瓦的天然气发电厂,还专门修建了一个5100万立方米的海水淡化厂。还要修建专用的公路、管道、码头等基础设施。

▲这么搞下去,这是要直接修建城市的节奏了。

2007年,中信泰富向中冶出售该项目的20%股权,接着以17.5亿美元报价,接受了中冶的总承包合同。中冶负责项目的设计、设备采购、土建施工、安装及采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这实际上是一个“拎包入住”式的总承包合同。

敢接这个总包合同的中冶,同样低估了澳大利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以为按照国内的模式,边设计边施工,再把国内的施工队伍拉到澳大利亚就可以了。可惜,澳大利亚有严格的劳务输入限制,为了保护本国公民的就业,不让中冶把国内的队伍带过来,很多人员只能在当地招募。

还有澳大利亚严苛的环评制度,也让中冶吃尽了苦头,设计方案多次推倒重来,订购设备也不得不数次退货。这种施工方式使得项目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补充协议签了又签,工程造价从17.5亿美元一路飙升至98亿美元。

▲外国的法律限制,加重了项目的管理负担。

中信作为业主方,看到中冶这样糟蹋钱,也不乐意了,双方的矛盾越积越大,最终于2013年,中信与中冶解除合同。为了承建这个项目,中冶巨亏31亿元人民币。其后,国资委调整了中冶的领导班子。

中信泰富董事长被迫辞职

收购这个铁矿项目对于中信泰富的影响同样巨大。由于该笔交易金额巨大,并且需要从澳大利亚和欧洲采购大批的设备和原材料,要用澳元、欧元支付。考虑到人民币与澳元之间的汇率波动(当时澳元不断升值),为了锁定外币成本,中信泰富做了一些外汇合约。

当时,中信泰富与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在内的13家银行,签下了总共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这是一种累计杠杆式的外汇买卖合约。按合约内容,中信泰富需要每月按0.87美元买入1000万澳元,如果美元升值,澳元大跌,中信泰富需要按0.87美元买入2500万澳元。

说人话就是,只要澳元升值,美元贬值,这个操作能小赚一笔,但是如果澳元贬值,美元升值,这个操作是巨亏。优势就是,只需要交一笔保证金,后面的钱不用先给,相当于撬杠杆。

这实际上就是赌澳元继续升值,如果澳元继续升值,中信泰富虽然会在铁矿项目上亏损,但是却能在金融上赚回来。在金融市场上赚一笔快钱,弥补一下澳洲铁矿项目上的亏损。

一旦澳元贬值,美元升值,中信泰富就玩砸了。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澳元兑美元的汇率大跌60%以上,中信泰富被曝巨亏155亿港元,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这是国内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的最大亏损。

时任中信泰富董事长的荣智健、总经理范鸿龄承担了责任,被迫辞职。荣智健的辞职,标志着荣氏家族失去了自己一手缔造起来的中信集团的话语权。

▲荣智健黯然离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随后,是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为中信泰富输血了15亿美元信贷,帮助中信泰富渡过难关。同时,中信泰富用自己的股权偿还这笔贷款,中信集团持有中信泰富的股权上升至57.6%。

▲这件事加强了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的控制权。

最后,由于这桩巨亏交易,中信泰富的17名董事被香港证监会调查。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当初在澳大利亚买的那2座铁矿。

铁矿项目深陷法律纠纷

这么多事情过后,中信对于澳洲铁矿项目的投入并没有停止,因为前期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不可能停下来了。项目总共设计了6条生产线,预计年产2400万吨铁精粉。

▲预计2009年能投产,却一再延迟生产时间。

这一命运多舛的合资项目直到2013年,首批精矿粉才被运往中国。不仅投产时间推迟四年,开发成本超出预算5倍,到头来却迎来铁矿石价格暴跌的窘境以及一系列麻烦不断。

由于当年签约时,合同内的部分条款的某些用语不明确,造成了合同履约时出现纠纷。原来的卖家帕尔默利用合同中的漏洞开始起诉中信泰富,跟中信打起了漫长的官司。

可中信泰富

败诉

了。2017年11月,西澳最高法院就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SINO)的专利案做出判决。中信需向帕尔默的公司赔偿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此外还要在未来30年每年向帕尔默支付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特许使用费,合计下来,中信将损失300多亿人民币。

▲澳洲富商帕尔默同样是一位难缠“狠角色”。

这么一算下来,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投资铁矿,拼命硬干16年,亏进去上千亿元。为了干这个项目,公司都曾经差一点倒闭了。

写在最后

这个项目也为后来的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提供了“血与泪”的经验教训。从更深层次来看,一家如此大的公司,当年要上马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公司内,并不缺少聪明人,看不出里面的大坑。

但该项目却仍然上马了,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足以说明,在大公司中,从不缺聪明人,但大部分都是“装睡”的人。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多少钱

3d光学测量仪

自动测量

影像测量仪系列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54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传多位基金经理被查漩涡中的场外期权到底是啥场外基金账户
下一篇: 【推荐】传奇模拟基金来了2018年4月19日全球虚拟数字币TOP100行情快报基金有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