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传统古琴琴声审美是怎么形成的文献有清晰记载G147鸿禧基金

顾博士讲传统古琴斫制技艺G147:新乡市博物馆藏潞王琴之四

小编所撰原文,发表于河南博物院网《每周一品》栏目。

从古代文献看传统琴声审美的形成发展过程

[4]

宋代以前。

强调琴声的和与丰富的表现力,要求琴声音量的大小要适中,也提到了静、清、润、淡、畅等琴声审美;认识到了古琴大弦、小弦不同的发音特性。比如:

《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强调琴声要合乎律吕,是中和、平和之声,明确反对“烦手淫声”;《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强调琴声的表现力要丰富,要和而不同,并且相互之间要相济相和。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指出大弦的音高低声音温润、小弦的音高高声音清晰的特点;汉代桓谭《琴道》“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指出古琴的声音在八音之中最富于表现力,强调琴声不能过大、并且小声也不能过小;汉代傅毅《琴赋》“尽声变之奥妙,抒心志之郁滞。绝激哇之淫。”肯定琴声的丰富表现力;魏晋嵇康《琴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翩绵飘邈,微音迅逝”“鸾风和鸣戏云中”“众葩敷荣曜春风”“金石寝声,匏竹屏气,王豹辍讴,狄牙丧味”等,肯定琴声的丰富表现力。

唐代白居易,《清夜琴兴》“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夜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好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突出琴声的静、淡、清、畅等;唐代薛易简《琴诀》“取声温润,音韵不绝”“清丽美畅”,突出琴声的润、清、畅。

宋代。

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较为系统的斫琴文献,它们对琴声的记述跟接近实践也更为全面、深入。宋代文献中对琴声的描述出现了清、静、远、古、淡、润、平、亮、畅、奇、圆、匀、芳、透等特点,特别是“琴有九德”对琴声的描述和总结更是全面深入,成为后世判断琴声好坏的重要标准,影响巨大。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清厉而静,和润而远”“清厉而弗静,其失也躁; 和润而弗远,其失也佞;弗躁弗佞,然后君子,其中和之道欤”,突出琴声的和,强调琴声要润且远、清且静;欧阳修《送杨置序》“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强调琴声要淳古淡泊;苏轼《欧阳公论琴试》“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强调大弦的声音要和且平、小弦的声音要亮且清;沈括《梦溪笔谈》“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尝见越人陶道真畜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拜棺杉木也,声极劲挺。”指出两种不同材质古琴的不同声音特点,一种清,一种劲;齐嵩《琴记》“琴或木短其声则髙而燋,太长其声则漫而浊,太厚则其声鸣而不振,太薄则其声扬而不实。”强调琴声要虚实相当、高低相宜,并指出声过低则容易浊、声过高就会焦、声过响则不实。

《碧落子斫琴法》,强调琴声要清、畅、中和、韵长等,排斥过实、过虚、过高、顽钝、焦咽等:“大意格定尺寸为以调谐为本,音若清畅斯为得矣”,强调琴声要清、畅;“凡面厚底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音韵飘扬”,强调琴声不能太实也不能太虚、不能短而焦要余韵悠长,指出大弦的声音不能顽钝、小弦的声音不能焦咽;“用之在人测之在心,但以声清为善”“木肉既多只增重浊,安有清快”“亦不问木肉之厚薄,桐梓之坚柔,物于分寸局于体样,但得虚顽之韵,难求中和之声”,强调琴声的清快、中和,反对重浊和虚顽;“古者先之情性稽之制度,则礼义合生气之和,遵五常之行,使阳不散,而阴不窒,刚而不怒,柔而不慑”,强调琴声刚柔、阴阳都要做到和,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声细,面厚肚窄其声低而窒塞,面薄肚宽其声高而虚鸣,然琴本无声之乐,务存细紧。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矫欲高鸣,失其琴音”,强调琴声要和,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不能促也不能塞,不能过虚也不能过实。

《琴苑要录·琴书》,“惟要轻脆滑为良材也,太硬则无声,太缓则声虚。梓须避其心,太硬则声细而浊,太则声透下而响”“木既已出,击而听之,其声坚劲清响为妙”,指出琴声要坚劲清响;“唐贤所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指出唐琴的两种不同声音类型: 一种温劲而雅像雷氏琴,一种激越而润像张越琴。

《斫匠秘诀》“古琴之音,或如雷震,或如水激,或如敲金戛玉,或如撞钟击磬,或含和温润,或高明敦厚”“有清流过浅滩,清声远云端之言也”“虽知有含和瓮盎,而不知有温柔敦厚,虽有撞钟击磬,而不知有监金戛玉”,指出古琴声音的不同类型特点;《乐书·琴制》 “然断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宵谅清雅而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稍高响者则必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指出唐琴有清雅沉细、虚鸣响亮、温润响亮等发声风格;《琴史》“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强调琴声的和、清;成玉磵《琴论》 “盖调子贵淡而有味”,强调琴声的淡;陈伯葵《琴说》“古琴多干虚,而贵润实。假如材腐朽如此,则声也已干虚,而指下岂复有温润不穷之余韵耶,此失于好古之过耳”,强调琴声的润、实、畅。

《太古遗音》,记述的相关内容较为丰富,论述了古琴的散音、泛音、按音,提出了“琴有四虚”和“琴有九德”:“琴有散声、泛声、木声,三者熟优,夫泛声应徽不假抑按,自然之声,是谓天声,天声清也。律应气于地,弦象律管入地之浅深,而为散声之次第,是为地声,地声浊也。按声抑扬于人,人声清浊兼有者也”“上为天统,下为地统,中为人统。抑扬之际,上取泛声则轻清而属天,下取按声则重浊而为地,不加抑按则丝木之声均和而属人”,指出散音、泛音、按音的不同特点,泛音轻而清,按音重而浊,散音均而和;“琴有四虚: 一曰兑虚,谓槽腹太宽也;二曰散虚,谓胶缝脱落也;三曰浊虚,谓材太慢也;四曰清虚,谓材太薄也”,指出琴声不能虚。“琴有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轻松脆滑的琴材能发出奇声;“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 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古声即淳淡中包含有金石韵,淳淡之声接近于浊,金石韵接近于清;“三曰透。谓岁钥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透声即响亮、顺畅;“四曰静。谓之无飒以乱正声”,静即纯正、无病等杂声;“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润即余韵长,声音清,远而不燥;“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圆即声韵浑然一体,完整不破散;“七曰清。谓发声犹风中之铎”,清就像铎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响亮、纯净;“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匀即各弦发出的声音均匀,都清、圆;“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芳即音质持久,越弹越佳。郑珉中先生对这九德分别进行了解释:“奇,即不寻常;古,即淳淡而无新韵;透,即厚实而不梗塞;润,即细腻而不枯澡;静,即不喧嚣;圆,即无扁仄之弊;匀,即平均而无大小之别;清,即清激而不粗浊;芳,即愈听愈觉美好”。

[16]

刘籍《琴议篇》“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强调琴声的和,注重琴声的润、畅、清、奇;真德秀《赠萧长夫序》“淳古淡泊,与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静而听之,大抵厌古调之希微,夸新声之奇变,使人喜欲起舞,悲欲涕零,求其所谓淳古淡泊者殆不可得。盖时俗之变,声音从之,虽琴亦郑卫矣”“古音之寥寥,听者欲睡兮;新声之洋洋,喜不知止兮。自战国已然,况今之世兮?嗟嗟萧君,娱众听弃兮”,强调琴声的古、淡,排斥新声的奇变。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琴声审美的标准,特别是“琴有九德”。比如:元代陈敏子《琴律发微》“变化无尽,琴皆有之……善之至者,莫如中和……其次若冲澹、浑厚、正大、良易、豪敦、清越、明丽、缜栗、简洁、朴古、愤激、哀怨、峭直、奇拔,各具一体,能不逾于正乃善。若夫为艳媚、纤巧、噍烦、趋逼、琐杂,疏脱、惰慢、失伦者,徒堕其心志,君子所不愿闻也”,突出琴声的中和,肯定琴声的表现力,总结出14 种琴声特点;清代汪绂《立雪斋琴谱》“先王之乐,惟淡以和。淡,故欲心平;和,故躁心释”,强调琴声的淡和、正;徐上瀛《溪山琴况》“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突出琴声的清;杨抡《太古遗音》提出“清、奇、幽、雅、悲、切、娇、雄”八种琴声风格;刘珠《丝桐篇·内篇》“诚得良材,制更尽善,发音清奇,是亦不减于古琴矣”,强调琴声的清、奇,“琴有六病: 一曰声閧,谓腹宽广也;二曰声散,谓缝脱落也;三曰声浊,谓材太慢也;四曰声浮,谓材太薄也;五曰声促,谓桐不老也;六曰声乱,谓徽不的也”,指出琴声的閧、散、浊、浮、促、乱等六种毛病;祝凤喈《与古斋琴谱》“以音得其坚实清亮,而不致于空浮蔽滞者,庶为中肎。若审音不精,则以空散为洪亮,蔽滞为坚实,每因欲洪亮,而多失于薄,致音閧然者,往往而冈觉”,强调琴声的坚实、清亮,“恬淡清润、沈实洪静、铿然绝妙之响者,实出于材质之轻松脆滑,四美俱备并得制造之精良而然”,指出古琴发声的几种类型。 《丝桐篇·内篇》《太古正音琴经》《琴适》《青莲舫琴雅》《琴苑心传全编》等均转述了《太古遗音》的“琴有九德”。

参考文献:

[1] (清)周子安.五知斋琴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

[2] (明)朱晞. 古音正宗.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 琴曲集成 第9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3] 顾永杰,裴建华.试析传统的琴乐思想[J].当代音乐,2016(23).

[4] 顾永杰,裴建华.试析传统的琴声审美[J].当代音乐,2016(36).

[5] 蔡仲德主编.中国音乐美学史 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0

[6] 蔡仲德注释.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 第2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7] 张清治.琴境图说-古琴艺术的美感境界[J].音乐艺术,1988(2).

[8] 郑珉中.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03).

[9]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黄翔鹏总主编;袁荃猷主编.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北京卷. 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151.

[10] 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1095.

[11]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 中国古琴珍萃 图集.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0.

[12] 王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琴[J].文博,2013(1).

[13] 黄翔鹏主编;马承源,王子初主编.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上海卷 江苏卷. 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6.12.133

[14] 本社编. 古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09.37

[15] 台北市立国乐圑,财圑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 古琴纪事图录:2000年台北古琴艺术节唐宋元明百琴展宝录. 2000.04.

[16] 郑珉中.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3).

自动测量仪

影像式测量仪

flexpoint

光学测量仪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56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推荐】传祺影酷混动限时补贴至高2万享三电零部件无忧礼led补贴是多少
下一篇: 【推荐】传统古琴的琴体制度文献和实物都表明有规律可循G160鸿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