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图文并茂又寓意丰富。作为万千学子的梦中情校,
四川大学
同样有着别具一格的校徽。校徽中央的图案,远观钟鼎巍然屹立,近看双凤相向而歌,内涵丰富又意蕴十足。
大学不仅是汲取知识的宝库,也是涵养气质的殿堂。选大学,实际上也是选择一所学校的文化气质。
凤鸟与钟鼎
作为川大文明的吉祥物,代表着川大的精神追求。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从凤、钟、鼎了解川大,感悟这座学府独一无二的气质与追求——
悠悠凤鸣——
落锦绣学府,展奋进之姿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古语有云: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凰停栖的地方,素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凤为吉祥物
,寓意川大山水锦绣、有凤来仪
。
四川,我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美誉。岷峨高耸,雄视万里河山;锦江蜿蜒,勾连千里沃野。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
四川大学
承天地韫秀、汲山水灵韵,凝练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
众所周知,川大如今一校三区办学。疾驰的地铁8号线,将望江、华西、江安三个校区连接起来,任意穿梭其中,尽情享受川大之美。
——大气厚重的
望江校区
,环境幽雅、花木繁茂,是最早的四川大学所在地,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古朴典雅的
华西校区
,建筑中西合璧,巍巍钟楼历经世纪风雨,承载华西医学近百载荣光;
——朝气蓬勃的
江安校区
,是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新型大学校园,作为川大的本科教育基地,处处氤氲着青春的气息。
川大三大校区
川大最美的风景在哪里?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答案。
也许是那道隔绝了外界喧嚣、醒目亮眼的
“大红门”
;
也许是那片碧波荡漾、宛如瑶池仙境的
双荷池
;
也许是那栋巍然耸立、散发着中西合璧魅力的
钟楼
;
也许是那架号称“中国高校第一桥”的
长桥
;
也许是那条灿若云霞、一眼望不到边际的
银杏大道
;
也许是那泓月牙形状、静谧美丽的
月荷池
;
也许是那座帙卷飘香、包罗万象的
图书馆;
......
春有繁樱灼灼,夏日荷塘月色,秋朝金黄遍地,冬日腊梅傲立。漫步校园,任四季轮序、岁月流转,惟有川大的美未曾更改。而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旖旎风光,也
使得川大鸾翔凤集,荟萃大批名师
。
回顾往昔,川大群贤英才毕至、鸿硕俊彦璀璨,一大批名师巨匠都曾在这里弘文励教、哺育桃李
:历史学家
钱穆、
文学家
吴芳吉、
美学家
朱光潜、
“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大猷、
“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
方文培、
“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陈志潜、
中国近代数论创始人
柯召、
“中国塑料之父”
徐僖......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不仅存在于川大的校史里,更篆刻在每一位川大学子心中。
钱穆、朱光潜、陈志潜
吴芳吉、吴大猷、柯召
且看今朝,川大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广聚天下贤能之士,吸引了更多德才兼备的“金凤凰”:
23位两院院士(含双聘)、69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6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
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2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82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新一代的名家大师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青黄相继间孕育桃李芬芳。
(石碧、褚良银、刘建锋) 2023年2月,川大三位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张蕾教授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黄宗贤教授(右)荣获杰出教学奖,是全国首位艺术学学科门类获得该奖的教师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百余年来,川大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山水灵韵、人文风华交相辉映,为这座锦绣学府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
杳杳钟声——
承三家绝学,传世纪之声
“万籟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钟,为警世之器,内质敦纯、外器轩昂。钟声宏大而激荡,是正气、道义的象征。
钟之重器,寓意川大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川大望江校区听荷池旁,有一口名为
“世纪之声”
的古钟,为学校百年校庆之时所建造,不仅承载了川大百年辉煌,也见证了这座学府新世纪以来的恢弘气象。驻足于大钟前,触摸、凝视钟上的铭文,倾听耳畔回响的钟声,川大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川大“世纪之声”
时光回到19世纪末,甲午战败的屈辱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有志之士纷纷寻求救国的道路。四川总督兼广东巡抚鹿传霖秉承兴学育才的初心,在成都创办了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
四川中西学堂
,而这正是川大最早的源头。
后历经四川高等学校、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发展时期,直至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诞生,成为了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
四川大学都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
在原四川大学蓬勃发展的同时,川大的另外两条支流——
华西医科大学、成都科技大学
同样也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浪潮中发展壮大。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强强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又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并入。至此,
崭新的四川大学
吹响了奋进新世纪的号角。
三川奔涌,万壑归流。自合并以来,川大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
985工程、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
等高等教育的荣誉序列里,川大从未缺席。而从学科专业体系来看,3所重点大学的强强合并,也使得川大再次形成了高度综合、强大而多元的学科格局。新世纪以来,川大的综合性大学优势愈发明显,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瞩目。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6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
口腔医学获评A+
,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
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6个学科入选教育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20个学科位列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
6个学科位列全球前1‰
;
35个学科上榜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其中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
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
;
58个学科上榜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
17个学科位列全国前10
,护理学学科、口腔医学学科位列全国第1;
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川大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来,学校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专业结构初步实现了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
2003年以来,川大获批立项
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搭载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等的东风,川大积极
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接连布局网络空间安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网络与新媒体、国际政治等新兴急需专业,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跨越三世纪风云,积淀百余年春秋。在“世纪之声”的悠悠磬声中,川大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学府之一,如今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奋楫前行。
巍巍青鼎——
立华夏沃土,逐时代之光
“鼎之所在,国都定焉”
鼎,旌功记绩的礼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以鼎为标志,寓意川大始终心系家国、赤诚丹心。
钟声悠悠,鼎立巍巍。与“世纪之声”大钟同时铸造而成的,还有一尊名为“世纪之光”的大鼎,现屹立在望江校区工学图书馆前,是川大的另一件重器。寒来暑往间,这口鼎见证了无数川大人思学求索的青春年华,也激励着代代川大人心怀家国梦想、勇挑时代重担。
这口鼎,铭刻着川大为国担当的赫赫功勋
在基础研究领域,瞄准“超高能宇宙线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
川大物理学院
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课题组潜心钻研,参与建设世界上
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
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拉索”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在医学健康领域,为攻克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难题,
川大王云兵教授
耗时九年,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弯道超车”,终于研发出
全球首款全降解封堵器系统
,不仅为先心病患儿送去了福音,同时也提升了我国的医疗创新水平;
深耕新能源赛道,四川大学
芶富均教授团队
研发的
国内首套零排放的液态金属天然气制氢设备
,实现了零排放、低成本、高效制氢,推动了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近些年来,川大心怀“国之大者”,产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留下了更多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
全球首套
400L/h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与装备;
全球首个
干细胞3D生物打印血管应用于临床的研究项目;
全球首例
离体减右后叶(eRPS)术;
世界首次
精确测定宇宙“标准烛光”超高能段伽马能谱;
全球首次
建立全生命周期儿童颌骨测量及义齿更换的数字预测模型;
国际首个
颅面重建人脸检索系统;
首个国产
人工肾血液透析器;
我国
高校牵头研发的首个
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
......
一次次“全球首个”“国内首个”、一张张“川大造”“中国造”名片,尽显川大“为国铸鼎”的豪迈与担当。
这口鼎,映照着川大为国育才的寸寸丹心
站在岁月的门槛,轻倚时光门楣,回首昨日之川大,只见英才卓荦、桃李灼灼:
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
都曾在川大求学问道。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
70位是川大校友
。他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走进了川大,并在这里留下了奋斗足迹,又带着在川大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人生舞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山河不改,吾人常新,如今的川大仍旧草木葳蕤、杞梓成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侯旭
,首创的“液体门控技术”被评为2020年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上天入地”的探险者
刘勇
,屡次挑战人体极限,在喜马拉雅南坡和南极大陆创造了中国人的探险历史,荣获“金冰镐”国际大奖;饮水思源的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维平
,毕业后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后不忘回馈母校,为年轻后辈们的发展增添助力......
侯旭、刘勇、姜维平
校外,川大校友不负家国重托,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校内,川大学子也不负韶华,在志存高远中茁壮成长。笃学善思、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新一代的川大人正斗志昂扬!
四川大学首颗学生自研卫星载荷发射成功
川大学生团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中成功夺冠,荣获全国唯一特等奖
川大志愿者将服务成都大运会
凤鸣声声,道不尽川大山水灵韵、风情万种;
钟声阵阵,数不尽川大百廿沧桑、岁月峥嵘;
青鼎峨峨,铭不全川大殊勋茂绩、星辰熠熠;
......
传承与创新、光荣与梦想,交织起这座学府铿锵奋进的不竭动力。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且看今日之川大,凤鸣长空、鼎力中华!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新华网,川大研究生,四川大学官网、官微,软科、最佳大学,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四川大学校友总会,中国气体协会,中国循环杂志,央视一套,小水和阿电,高绩等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594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