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微信公号“
食悟
”(ID:food-gnosis)
自乳业新媒体领导者食悟发布《徒有规模的全球几强有何用?别让榜单带偏了中国乳业发展方向!》后,关于伊利大而不强的争论在业界开始热议起来。
有一位老奶业人在微信群里看到文章后评论道:印度1.4亿吨奶,人均100kg,有几强?中国不到0.4亿吨,人均25kg,有几强。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奶业不是用来养活养好中国人的,而是用来挣钱的。
财报显示,全球五强伊利2021年营收1101亿元,净利润87亿。
潘刚35岁就在“贵人”的帮助下成功接过伊利掌舵人的权杖。时至今日,潘刚已经在伊利董事长的职位上做了1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席、书记换了又换,但潘刚永远是伊利唯一的潘大大。
股权+年薪+其他,伊利冲向全球乳业第一的道路上,潘刚的个人财富也在水涨船高。以他的性格他不需要进入福布斯,只要牢牢掌控这家地方国资参股的民族乳企就够了。
然而,殊不知,潘刚掌控的不仅仅是伊利这一家企业,以伊利在中国乳业的龙头地位,这家企业对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影响。
随着每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的陆续发布,我们每一位国人是时候去冷静思考一下:中国乳业到底应该呈现一种怎样的“强大”?
只追求规模吗?肯定不是,这不符合国家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针。
只追求盈利吗?高端化是可以实现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提升,但高端化肯定不能提高牛奶消费认知,肯定不能让全国人喝得起好牛奶。
所以,不管你是全球五强还是全球七强,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安全”与“品质”兼顾才是真的强。
根据乳业新媒体领导者食悟的专业研究:我们发现,伊利是整个中国乳业最善于“投机取巧”的企业,低温奶不好做、门槛太高,对产业链要求更复杂,所以他们始终发力常温奶;别的企业开发一款颠覆性产品,他们立马跟风模仿,安慕希就是在光明莫斯利安推出后的跟进产品;气泡酸奶也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
之所以在产品策略上注重常温,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常温的“安全”。
一热遮百丑。不管原奶各项指标如何,在超高温灭菌过后,都成为不会再惹事的安全模范生。
低温奶不仅对产业链要求更高,对运输半径、保质期、存放条件等要求都很严格,再加上冷链额外的运输成本,对于伊利这样全国化的企业来说,他们不太情愿把资源和精力放在低温鲜奶上。虽然已经涉足,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短期内不会成为其战略重点。
难道我们喝奶只是为了安全吗?难道我们不是因为牛奶的营养而去选择购买吗?
要知道,牛奶中的营养可不止蛋白质和钙啊!安慕希和金典从来不敢标注其活性营养成分含量,因为经过超高温灭菌,那些活性营养全被高温给“灭”了。
“安全”是乳制品最基本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品质,但如果中国乳业龙头、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五强总是把焦点停留在“安全”层面,那么,谁去引领中国乳业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十年前奶业发展条件有限,国人收入水平有限,为了让全国人喝上牛奶,推出常温奶走遍天下也就算了,但如今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了,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更不能没有好牛奶。
连国家学生奶引用计划都把奶的品类拓展到低温了,可见中国已经具备低温奶全面发展的条件了,也足见国人对高品质、鲜活营养的需求更加强烈了。
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奶业的领头羊,伊利有何引领呢?
二,让全国人喝得起奶,才是真的强。
乳业新媒体领导者食悟此前发布过一篇评论文章:“高端鲜奶”是个伪命题,讲的就是乳业的高端战略其实不太可取。
价格越高,消费者越少,这种消费逻辑特别不利于中国奶业做大做强。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奶业协会的领导经常在各种会议上提到中国人均饮奶量,也会提及日本、欧美的人均饮奶量,拿这个巨大差距来说中国乳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伊利自己就在其2021年财报中介绍:我国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不足25kg,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3kg,仅占欧美国家人均年消费量220kg的1/10,对比日、韩人均年消费量100kg以上水平,或对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人均年消费144kg,我国乳品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家有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人均饮奶量如此之少,为啥国人提不起对牛奶消费的激情呢?
我相信,潘刚自己肯定想过,而且想得很清楚,很明白。但为了给投资者更满意的交代,为了实现个人财富的增长,他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如此宏观的问题。
伊利只会不遗余力地瞄准各大综艺,集中火力推他们的高端明星单品,以此实现规模和利润的高增长。
显然,在乳制品消费认知普及提升方面,这家乳业巨头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把牛奶奶粉卖给外国人才是真的强。
排在伊利前面的兰特黎斯、雀巢、达能,都是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产能全球化布局的同时,他们的市场也是全球化的。
讲真,这样产能和市场都是国际化的企业,才更称得上大而强。在这方面,我们的乳业巨头还需要再努力深造一下。
蒙牛的艾雪冰淇淋在印尼卖得很好,于是伊利在也在印尼建厂,并且在泰国还收购了一家企业,但这些国际化举动基本都属于战略跟进,并没有看到其战略落地和开花结果。
根据伊利跟投资者分享的信息,国际化是伊利2025年之后的重点,“国际局势复杂,有风险但未来潜力很大,伊利会综合考虑资源投入,以稳为主,结合当地情况不断优化模式”。
可见,伊利也意识到自己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强,在冲刺全球乳业第一的道路上,这个短板必须得补足,不然很难赢得让人心服。如果在2030年伊利成为全球乳业第一的时候,他们还是完全依赖中国市场,那么,这个“全球第一”就只能是内循环的成绩单。
本文地址:http://www.cj8815.cn/886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